上海的石库门,不仅是海派建筑风格的重要载体,更凝聚着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最近,途经坐落于闹市的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端详着这幢老房子,内心真是难以平静。
党的“一大”后,中共中央机关曾长期驻沪。1930年4月,《中共中央对秘密工作给中央各部委同志信》强调:由于环境险恶,“不需要的文件,必须随时送至文件保管处”。这时,在上海戈登路恒吉里1141号(今江宁路673弄10号),已悄然筹建中共中央阅文处,负责人是张纪恩。此系一幢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房屋,为一正两厢三开间,由张纪恩以其父亲名义租用,他对外用“小开”的身份作掩护。张纪恩和妻子住在底层,楼上厢房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和阅批文件的地方。
1931年初,因为积累的文件、资料已很多,周恩来提出区别不同情况整理、保存文件的意见,并委托瞿秋白起草一个条例。瞿秋白接受任务,很快拟订了《文件处置办法》。同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情报保卫机关即特科的具体工作负责人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叛变;出于安全考虑,中共中央阅文处的文件、资料及时转移。1933年初,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申城,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留存黄浦江畔的16箱文件、资料,由在沪中共中央文库保存,虽经国民党、日寇、汪伪交替追查,最终安然无恙,于上世纪50年代初完整地入藏中央档案馆。
可以说,当年中共中央阅文处的设立,是早期党的档案管理的重要举措,它所在的石库门房屋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2011年8月,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被列为静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在担任上海静安区政协委员期间,我曾专程去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考察。它是比较典型的老式石库门房屋,虽屹立了大半个世纪,仍基本保持原貌;我由衷感到,驻足于此可阅读一段革命历史。而且,那里的年长居民非常热忱,有的带我看了前门门额的精美雕饰,以及青灰砖墙镶嵌的暗红条纹和天井内楼上漂亮的木质格子窗;有的告诉我,1982年5月,革命老人张纪恩来过这里,他满怀激情地在楼上窗口站立良久,回眸峥嵘岁月。随着旧区改造的推进,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所在地块要进行动迁。
为了更珍视革命旧址和建筑遗产,我立即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应尽快启动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的保护开发工作》,这得到了当时静安区委主要领导批示,许多媒体也纷纷对此进行报道。
去年,是建党95周年。我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在年初递交一份提案,其中对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的保护利用又提出建议;相关部门予以采纳,并作了详细的答复。
如今,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连同近旁两幢民居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进行规划。这排原砖原瓦的历史建筑,必将成为上海红色历史地图中的亮点之一。
十日谈
可阅读的建筑
锦江小礼堂,让上海人觉得熟悉而神秘的地方。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