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
范洁
  中国航天迎来年尾高密度发射:从11月初北斗三号“一箭双星”开启北斗全球组网,到12月11日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30余天6次发射,平均6天就有一枚长征运载火箭升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目标。如何践行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发展?

  “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具备自主可控的创新发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强大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有效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学高效的现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拥有先进开放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稳定可靠的空间基础设施、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明确了航天强国发展愿景。

  “力争到2030年,推动我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说。

  “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步伐,持续提升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

  ——国家航天局负责人介绍,近期的任务主要是建成我国第一座空间站并投入运行,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以及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等。

  “与航天强国相比,我国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等方面还有差距。”

  ——专家解释。在世界航天格局中,美俄是公认的航天强国,加上欧空局,都处于第一梯队;中国、日本等则处于第二梯队,中国算得上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

  “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人努力突破技术封锁,凭借自力更生硬闯出一条航天发展道路。但在他国加快航天事业发展步伐情况下,我们不做好规划,就容易被甩在后面。”

  ——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认为,没有创新,航天事业就没有活力。

  “建设航天强国,要培养造就一支与国际一流相适应的航天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要努力为一线航天工作者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强化服务,营造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并用航天精神文化这个最大公约数凝聚起航天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型号系列总师龙乐豪院士说。目前,中国航天一线的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被认为是国际同行最羡慕的地方。

  “与建设航天强国并行,我国的航天事业担负着以高科技辐射带动国民经济转型、提质、升级的历史使命。”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认为,应当以军民融合开拓航天技术应用新领域,努力打造更加开放、合作、共赢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鼓励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将航天科技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本栏编辑 范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扫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经典何以经典?
声音·八方
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
新民晚报要闻A03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 2017-12-18 2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