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科创上海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航天融入军民融合产业布局~~~
上海航天融入军民融合产业布局~~~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航天融入军民融合产业布局
“高冷”航天科技
转为民用“神器”
叶薇
图 视觉中国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 太阳能智能自行车
  神舟飞船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使中国人实现上能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梦想;北斗导航和风云卫星,也让我们拥有了太空中的“千里眼”和“精算师”。这些科技成就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军民融合。

  今年7月,上海航天与闵行区签订共建协议,将一片空置厂房改造成上海(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中心将依托航天科技创新和工程优势,打造成航天“硅谷”,成为引领闵行区军民融合发展的翅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海航天主动融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和军民融合产业布局。

  深耕“智造”

  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上海航天深化“军转民、军转军、民参军”,积极培育智慧城市、智能装备、智慧能源等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新兴产业,形成了智能交通安全解决方案、自适应管道检测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装备、高功率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等多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上海航天下属的149厂以国产化为土壤打造适应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引进外国产品和技术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逐步把原来靠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产品,逐步转化为在国内生产制造,让它们贴上“中国智造”的铭牌。

  2006年,149厂实现了搅拌摩擦焊技术在运载火箭贮箱上的成功应用。在应用技术的同时,该厂还自主研制搅拌摩擦焊设备,制造了国内首台二维搅拌摩擦焊设备、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填充式搅拌摩擦点焊新技术、开发首条搅拌摩擦焊生产线等新记录。从产品应用到产品开发再到销售设备,设备不仅在国内的南车、北车集团、汽车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市场,还远销欧洲瑞典、法国挪威,走出了一条从国产化、产业化、市场化到国际化的大道。

  目前,149厂开发了自适应主动柔顺装置、智能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及机器人专机,形成了磨削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专用搬运/分拣机器人、客户定制化机器人装备、磨削机器人关键部件、巡检机器人等系列化产品,先后为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医疗、五金等行业提供各型机器人成套装备或生产线数十套,走出了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

  巧借“外援”

  产品研发是第一步,市场开拓成效则是决定军民融合成败的关键。以往军工企业把可以军转民的技术抱得死死的,闷头自己干,但没有市场力量的参与,往往让这些技术很难实现产业化。如今,上海航天开门干事业,巧借外部力量,抢占市场。

  802所目前形成了“技术研发靠内,产业化靠外”的发展模式,在八院内部,利用兄弟单位相关产业化资源,减少前期的投资风险,避免重复投资。如与上海新力厂共建自动化设备生产基地,改造原有生产线,释放产能的同时满足该所汽车防撞雷达前期的产业化需求。

  同时,该所不断寻求院外企业的合作机会,进一步拓宽市场。在智能制造方面,联合自动化领域相关企业,利用其业内人脉及市场嗅觉,研发印刷机自动上下料等单站设备,收获首个批产设备千万级订单;智慧交通方面,联合地铁运营厂商,推进列车防撞预警系统在上海地铁的列装,成为国内唯一实现预警系统列装的设备供应商;联合交通管控系统集成商开展多目标道路监控雷达推广,实现首个海外订单;联合国内整车厂,开拓汽车防撞雷达前装市场,目标是明年随整车厂新车同步上市,打破国外企业对前装市场的垄断,打造首个亿元产值拳头产品。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高冷”航天科技 转为民用“神器”
解开海水淡化“零能耗”难题
新民晚报科创上海A07“高冷”航天科技
转为民用“神器”
2017-12-18 2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