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流行观点”太短视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一篇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讲述了一个跟西方偏见很不一样的故事:在埃塞俄比亚首都的中国工业园区里,20岁的当地雇员格塔硕·迪拉努通过努力学会了中文,两次获得晋升,拿着月薪90美元的他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还有18岁离开农村老家的艾玛维,也在中国企业里找到了工作,学会了专业技能。报道援引麦肯锡去年的报告指出,在埃塞俄比亚等8个非洲国家有千余家中国企业,近九成员工是当地人。在埃塞,拥有177名员工的中埃联合制药厂只有一名中国雇员。
“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篇特别报道着实打了本国政要们的脸。
欧美一些国家对中非合作的种种抹黑言论,非但媒体不买账,学者也嗤之以鼻。著有《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的美国学者布罗蒂加姆指出,欧美国家对非关系侧重单一援助且附加援助条件,而中国更乐于以双赢为目标、以平等伙伴姿态,展开集合援助、投资和贸易等多途径的有效实践,“不少非洲人挺喜欢这种平等的交往模式”。
当地人最清楚是否获益
除了抹黑中国,将非洲看作自己传统附属的西方国家也开始重新拉拢。“遗忘”了非洲30年的英国首相上月底终于踏上这片土地,却是为了在脱欧后寻找更大的市场。尽管有求于人,特雷莎·梅丝毫没有放下英国人的傲慢,在南非毫不避讳地表示,“英国的对外援助项目,我要确保它们服务于英国利益。”而德国铁娘子默克尔计划给非洲提供的3亿欧元投资,被曝也是“经济账下藏着移民账”——确保非洲年轻人留在当地,而不是涌入欧洲。
相较于西方国家充斥着利己主义的“吸血”式援助,中国提供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造血”型援助:在非洲的大部分中国企业为当地雇员提供学徒培训,帮助他们成为电工、制鞋匠、药剂师和工程师;参与非洲移动通信发展的中国手机公司,用中国的拍照“黑科技”让非洲消费者有了适合自己的镜头;而让穆内内在家就看上世界杯的“万村通”项目已使25个非洲国家的民众不出家门、了解全球,负责该项目的四达时代公司甚至还专门成立译制中心,把优秀影视作品、热门赛事实况译制成包括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非洲当地语种播送。
饱受苦难的非洲人民,自然懂得如何选择。正如埃塞俄比亚工业战略化设计师阿科比·奥克贝所说:“作为非洲人,我们最有资格去说是否从中国的援助中获益,这不需要什么证人。这才是真正的伙伴!”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