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在上海看过的第一次比赛吗?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上海在国内首先揭开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序幕。从1993年举办第一届东亚运动会起,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在上海上演,展现赛会之都的激情和魅力。
从一年忙一个到一忙忙一年,上海的办赛者在时代变迁中感受这个城市赋予体育的新的含义。几十年的赛事耕耘,也让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体育眼界因此而改变。
从请进来到抢着来,各类国际大赛争相抢滩上海的背后原因,是体育地标的全面覆盖,更是上海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筑巢引凤,上海正向着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标前进。
从懵懂轧闹猛到懂经来参与,申城市民也从看客变成各项大赛的参与者。当志愿者、做参赛者,家门口的比赛品种越来越多,景观赛事在让人享受美景的同时,更感受体育为城市带来的温度。
体育是竞技,更是民生,关乎人民福祉。一项项大赛成功举办的背后是上海体育精致化、个性化发展之路的缩影。建设世界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将申城体育产业打造成幸福产业的一只“劲旅”。改革开放40年来,申城全年赛不停。
办赛地
从无到有筑巢引凤
它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每天,在此迎来送往的人难计其数。可它又曾是上海市民最叫不清名字的地方之一:万体馆、大舞台、八万人体育场……好像都对,又都不足以概括其全貌。
说这块区域是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并不为过。1975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是新中国第一个可容纳万人以上的体育馆,市民唤它“万体馆”;1980年代落成的上海游泳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温水游泳池;1997年,上海体育场入驻,得昵称“八万人”。
说这个地方承载了上海体育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恰如其分。吴敏霞在游泳馆的跳水池里浮出水面;王励勤在上海体育馆里捧起过世乒赛男单冠军奖杯。更不用说,四十年间,在这两馆一场里,举办过的大大小小数千场比赛。
去年9月,随着“东亚大厦”四个金属大字被拆除,这块被称为上海人体育心脏的地区告别了它的前半生。接下来,它以“徐家汇体育公园”的新名字,分批投入建设,预计2020年基本建成,“十三五”末全面竣工,成为一处“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
根据规划方案,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都将在现有基础上提升硬件,从单一体育场馆变身成为可延展的多功能体育场地。未来将满足橄榄球、棒球、攀岩、壁球、拳击、自由搏击、电子竞技等娱乐性、观赏性强的新兴体育赛事的举办条件。这恰恰符合上海未来对于体育办赛的多样需求。
体育地标建设对于赛事举办有多重要?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亦斌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的记忆中,场地难曾一度成为困扰办赛的关键。
2002年,世界最高等级网球赛事大师杯赛首次落户上海,然而,当时的上海却找不到能与之匹配的办赛场地——举办了4年喜力网球公开赛的仙霞网球中心或是八运会时代的赛场,只能容纳3000名观众,规模根本不够。只能在当时正在建设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五号馆临时搭建可容纳10000名观众的临时赛场。为适应网球比赛临时调整高度,直至今日,去新国际博览中心还能发现五号馆比其他几个场馆要高出一截。而这一难题到了2005年,伴随着旗忠网球中心落成,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不仅是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的其他角落,一批全新的体育地标也如春笋般崛起:上海上港俱乐部新主场浦东足球场于今年4月28日动工,计划2021年竣工使用;上海申花主场虹口足球场的改建方案招投标前期工作也已启动……筑巢引凤,一系列新上海体育地标成为打造国际赛事之都的重要构成。
办赛者
从一年忙一个到一忙忙一年
本周末,2018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即将举行。进入习惯的赛前模式,对于主办方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而言,这也标志着忙碌的下半年正式开始。
从无到有,从一年忙一个赛事到一忙就忙一年,杨亦斌格外有感触。专业性,是上海吸引越来越多国际赛事落户的关键。
F1前掌门人伯尼·埃尔克斯通的挑剔,举世闻名。曾经动辄因小小细节就扬言封杀某F1分站赛的他,对上海却情有独钟。可以说,是上海在办赛中的专业化管理以及对办赛细节的“处女座”作风,打动了这名挑剔的英国老头。
犹如迪士尼等知名乐园为忠实粉丝推出季票、年票,久事也将旗下7项顶级赛事联动推广,为申城体育迷们打造出了一种体育“年票”的概念。杨亦斌告诉记者:“赛事多了,粉丝就是经济。用赛事区分人群,未来我们还将利用大数据分析,针对需求定制比赛。”
近年来上海每年都会举办160项左右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其中国际体育赛事占40%左右。新的不断引进,老的也在完善更新。作为上海市历史最悠久的品牌赛事,上海国际马拉松已经跑过了21年。
在上马的主办方东浩兰生总经理周瑾眼中,21岁的上马如今已成为一名领跑者,带领着旗下近十项各类等级路跑赛事,串起申城跑者一整年的体育幸福。
周瑾还记得,东浩兰生2014年第一次承办上马就遭遇的那次“大危机”。“当时上马实行网络报名,先到先得。然而报名刚启动,网络就瘫痪了。”也正是从那时起,上马开始了改变。参考国外的四大马拉松赛的方式,2015年,上马开始进行预报名与抽签,而从去年开始,上马更是引进了退赛机制,保障了跑者权益。此外,诸多上马首创也印证了赛事发展:今年赛事蓝线的创立,保证跑者跑出更高水平;人脸识别首次应用,可以制作个人视频。层出不穷的新举措不但体现了上海办赛的专业性以及服务意识,更体现了人与城市之间,以体育维系起的温情纽带。
观赛者
从轧闹猛到参赛者
22年前,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国际区域执行总监、赛事总监吕华勇从美国来到上海,此后,这位美国人就与上海职业网球运动紧密融合在了一起。从喜力网球公开赛到5届大师杯赛,再到如今的ATP1000大师系列赛,他见证了其中的起起伏伏,心中也充满了感动。
“赛事的变化如同这座城市的成长一样让人感怀,这是一种深入城市骨髓的基因。”吕华勇坦言,这些年来,最令他欣喜的是看到越来越多人对国际体育赛事的热爱。以网球为例,起初喜力公开赛总决赛只有3000多名观众,如今大师杯赛总决赛观众超过14200名,一票难求时有发生。球场里、广场上,到处都是精心装扮的铁杆球迷。
在周瑾眼中,上马的报名方式也体现了整个城市对马拉松赛事的态度转变。她曾听年长同事回忆,1996年上马初创,顶级选手基本都靠“邀请”,很少有人愿意自己来,甚至大多数的群众跑者也是单位统一组织。而如今,参赛人数从5000人到近40000人,报名难度却直线上升——在刚刚结束的2018上马预报名中,有13.8万跑者要来“抢”38000个名额。从以前需要发动动员,到现在一票难求,越来越多人爱上了跑马,渴望参与。
用城市作背景,流动的跑者成为画笔,上马是一年一度体育为城市作画的理由。从外滩途经一大会址、新天地,然后来到新贯穿的滨江一带,上马的跑道凝聚了城市发展的缩影,是城市精神代表的舞台,更体现了城市风情。
事实上,不仅仅是上马,无论是黄浦江畔的射箭世界杯,还是绕岛而行的环崇明岛世界女子公路自行车巡回赛,以及中华艺术宫前纵马如飞的环球马术冠军赛,办赛于景、寓景于赛已成为申城办赛的招牌。体育比赛和标志景观、自然景观紧密结合,上海走“景观赛事”这条路,持之以恒,打出了招牌,办出了特色。体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而是更加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融入城市发展建设。
爱上观赛,自己参赛,懂经的上海人如今更擅长从比赛中发现申城的美。体育已经成为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建设全球赛事之都的路途中,体育已成为这座城市精彩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