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
今年的夏秋之交,是一代名将彭雪枫亲手创办的新四军“拂晓剧团”八十华诞。央视军事频道将播出该团的前世今生。日前,我走访了彭雪枫将军的侄女彭华及几位新四军高级将领的后人,听他们讲述“拂晓剧团”的往事。
那是在1938年的盛夏,中国的抗日战争激战正酣,并经历着最艰难的岁月。侵华日寇疯狂地向中国腹地进犯,徐州、开封等地相继陷落,中原危在旦夕。此时,原本担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的彭雪枫将军临危受命,带领一支不足四百人的武装,在敌后的豫皖苏地区建立抗日武装和革命根据地。
彭雪枫将军能在短短几年间,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把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发展成数万之众的新四军精锐第四师,靠的就是他的“三大法宝”:一是在军事上组建一支骁勇善战、足令日寇闻风丧胆的骑兵团;另两大法宝是开辟文化战场——创办《拂晓报》和“拂晓剧团”。
彭雪枫将军一贯重视部队的文化建设。他认为:文化运动在革命斗争中起着先导作用。它既能为革命实践作思想准备,又直接指导着革命实践。因此,他亲自为报纸和剧团命名、题词,并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拂晓’象征着光明和胜利的到来。如果我们的报纸和剧团,能在激励部队斗志,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救亡之中发挥大作用,那就抵得上几千支毛瑟枪。”
“拂晓剧团”初创时期,只有七八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兵。他们在部队行军途中贴写抗日标语,在部队休息时做点宣传鼓动工作。1938年11月,部队在睢杞太地区休整时,来了一批杞县大同中学的学生,他们要求集体参军。这些学生的抗日热情高涨,又能说会唱。彭雪枫将军决定把他们全部充实到拂晓剧团去,当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要多编排一些配合当前抗日斗争的小话剧、活报剧。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的道理,同时又揭露汉奸和伪军的罪行,打击日寇的气焰。这样既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也教育了人民群众。”
“拂晓剧团”演出的第一个活报剧就是《打鬼子》,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狂妄的日本兵,残酷地枪杀了中国百姓,激起了极大的民愤。游击队得知此事后,迅速抓捕了这两个罪大恶极的日本兵。演出结束后,观众群情激昂,许多热血青年当即踊跃报名参军。
首演一炮打响后,一发不可收拾。白手起家的剧团又先后编演了《保卫麦收》《军民一家亲》《参加新四军去》等一批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新剧目。一直关注剧团成长的彭雪枫将军,有一次专门召见剧团的所有成员时说:“你们的演出一定要让群众看得懂,要适合群众的要求。最好还能激起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拂晓剧团”是一支活跃在华中敌后的青年文艺轻骑队。他们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在彭雪枫将军的悉心培育下,冒着枪林弹雨在舞台上不断地锤炼、成长,积累了一大批革命剧目,也培养了许多人才,堪称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