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晓华
今年6月29日下午,十多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某师侦察连服役的老兵,走进江苏句容小衣庄某旅武装侦察连军营,回到阔别45年的“家”。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军开展的大练兵中,侦察连二班运用“郭兴福教学法”,改进和创新侦察兵擒敌技战术,还把擒拿格斗动作编成好记易练的“捕俘拳”,后被解放军总参情报部推广至全军侦察分队学习。1963年9月、12月,南京军区、解放军总参军训部先后在小衣庄军营召开“郭兴福教学法”比武演练现场会,由于二班表现优异,受到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许世友上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亲切接见。1964年8月,二班代表南京军区侦察分队,出战总参在辽宁丹东组织的全军侦察分队“大比武”,经过全力比拼,演练的擒拿格斗动作荣获一等奖,为侦察兵实战训练书写了光辉一页。
为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强军梦”添砖加瓦,我从去年10月起,多次采访侦察二班健在的老同志,请他们回忆当年亲历“大练兵”、“大比武”的日日夜夜。文章半年后完稿,在《新民晚报》军界瞭望版上刊载,后又被《中国国防报》、《解放军报》网络客户端转载,引起反响。如今军营发生了怎样变化,老兵们很想回老连队走走看看。
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部队张参谋长。参谋长爽快地表示,非常欢迎老战友们回“家”。为了不给部队添乱,老兵们决定自己解决吃住行,还精心准备了“礼物”:晚报文章制作了镜框;二班训练的老照片、连队训练的照片制成影集;专程到南京请军旅书法家题写了“强军尚武”横幅书法作品;亲历“大比武”的老梁带上了55年前的日记、“大比武”纪念章及三等功奖章。
侦察连老兵带着“礼物”,踏上回“家”之路,虽然这段路走了几十年。
面包车驶入营区道路,老兵们迫不及待地将老脸紧贴车窗向外张望。营房、车炮、军人,一切都那样熟悉和亲切。
在张参谋长陪同下,连队主官带领老兵们参观营区并聆听了连史介绍。二班老兵梁体清、陶皋声、吴松民打开了记忆闸门:前两次来小衣庄,一次比武,一次表演,今日重回故地,倍感亲切。
侦察连薛指导员好像知道老兵们的心情,先播放一段连队训练的视频,真实展示官兵们在现代化条件下野外实战练兵的英姿和风采;接着通报了近年来连队建设和军训取得双丰收,先后荣获几十项各类考核竞赛冠亚军的骄人业绩,老兵们对此赞叹不已。
随后,老兵们走进班排宿舍,观摩连队武器装备,察看训练场地,直观感受新时代军营的“变”与“不变”。宽敞明亮洁净的军人宿舍里,木架板床变成了钢架双层床,不变的是被子仍折叠成方块状,有棱有角;锃亮的武器变得轻巧多功能,但传统训练方法并没有丢弃;摩托化代替了徒步,但操场上官兵们正在进行万米长跑……时过境迁,当年比武会现场水泥砌成的主席台还在。此时梁体清、陶皋声、吴松民站在主席台上,感慨万分,耳边仿佛听到震天的喊杀声。
侦察连是老兵们第二个家。回“家”看过听过,老兵们心中有了答案。老吴的一番话反映了老兵们心声:“现在连队官兵信念更坚定,身体更强壮,装备更先进,技能更过硬,强军卫国重任交给他们,我们一百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