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念变一变 自愿住进敬老院
沈永昌

  文/沈永昌

  83岁的张阿姨,她原来固守于“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自己有儿子,就要与儿子同吃同住,不会去敬老院度晚年。可今年年初老伴去世了,她一个人进进出出感到孤单,就自愿提出去敬老院“寄养”。现在,她融入敬老院的老年人队伍,一起吃住、一起活动,摆脱了孤独,感到生活有滋有味。

  像张阿姨那样自愿住进敬老院的老人并非个别。据一家敬老院的院长介绍,现有入院老人180多人,其中,只有20多人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其余160名老人都是有儿有女的“寄养户”。那么多老人自愿住进敬老院养老,关键在于许多老人养老观念的转变。

  据了解,现在老人愿意进敬老院养老,一是有经济基础做支撑。以我了解的金山区山阳镇为例,现在的农村退休老人,有城保待遇的每月有固定收入近2000元,参加农保的老人每月也有千把元养老金。现在,进山阳镇敬老院,一般包括吃住每月花费在1000多元,退休老人进敬老院不要子女“贴”钞票。二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年轻人住进了城镇,由于居住条件有限,老人留守在老屋内,面对孤独的生活,老人就有了进敬老院的念想。再者是有些家庭婆媳之间矛盾突出,为了避免矛盾,一些老人就自愿住进敬老院。

  过去,老年人都有这样的看法:无子女的老人,老了才去敬老院;而有子女的父母亲进敬老院就失面子。然而,现今,有子女的老人进敬老院多起来,老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只要一个家中有子女的老人住进了敬老院,并且过得开心,过得舒坦,好多邻居老人就会看样学样。

  我知道有位黄姓老人,她儿子住在城里,几次想接年迈的母亲住过去,但母亲住不满一个月就要吵着回家。后来,儿子不放心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就把母亲“寄养”到了敬老院。就此,黄老太太吃饭有人喂,衣服有人洗,平时有人陪着说说话,儿子也隔三差五去探望,老人生活得十分安逸。

  黄老太的安居,邻里间有四五个老人看样学样,也自愿走出老家,住进了敬老院。一位80多岁的顾老太,原来家里婆媳之间小矛盾不断,老人住进养老院后,媳妇、儿子主动关心她,常烧好菜、带上水果去探望她,现在婆媳关系改善了,老人情绪平稳,每天都是笑咪咪的,嘴里说的是:进敬老院真好,我的儿子媳妇也孝顺多了。

  老人自愿住进敬老院,逢年过节,老人们盼望子女在情感上能给予多一点关怀。

  现在,不少子女在中秋、国庆和春节等传统节日,接父母一起回家过节。虽然只有几天的假期,老人们回趟老家后,老人之间的交流总是说自己家的子女如何如何好。由此看来,晚辈的关心是老年生活幸福的重要源泉。作为子女,要对老人多关心、多照顾,有空常去看看,多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让他们在敬老院内心情舒畅地安度晚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涨知识”可防骗
观念变一变 自愿住进敬老院
图片新闻
糖尿病患者慎食无糖月饼
被戏曲的魅力深深吸引
扫一扫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银发社区A23观念变一变 自愿住进敬老院 2018-09-22 2 2018年09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