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孙燕) 每逢刮风下雨,居住在奉贤区奉城镇邮电新村57号102室的朱正芳都不敢出门。“小区里到处都是私接的‘飞线’,有时还冒出火星,这要是打在人身上该咋办。”就在国庆前夕,朱正芳的忧虑,随着奉城镇开展的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造工程而迎来了转机。
事实上,这些违法“飞线”存在的背后,蕴藏着诸多居民的难言之隐。据奉城镇前期调研发现,奉城镇现有54个老旧小区,虽建设之初,小区内配套了车棚,但那时的出行工具是不需要用电的,因此车棚不具备通电能力。但随着时代前进,如今,居住在老旧小区内的居民,几乎家家都有电瓶车,要想解决电瓶车充电问题,只能乱拉私接。以邮电新村为例,892户居民几乎人人都有“飞线”的情况。
解决这一难题,其实并不容易。按照现行的《上海市物业管理条例》,车棚通电改造需要居民自己承担。
今年4月,在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奉城镇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由政府、居民共同出资,率先对塘外、洪庙、奉城等7个老旧小区进行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造工程,把原先设在家门外、楼道内的电表,统一移到楼道门外,再按照用电消防相关要求,把电依次接到各家车棚里。这样一来,家里、车棚里都能通上安全电。居民金海珍告诉记者,这样的改造工程,政府贴200元,而老百姓只要出100元就可以了。为了保障用电安全,镇政府还为破旧车棚统一铺上了防水布,让居民在用电的时候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