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知明末清初,便晓“嘉定三屠”;知晓嘉定历史,定闻“二黄”英名。
都以为江南人柔弱,然而,嘉定官民抗清壮举,彪炳千秋。“嘉定三屠”,既是嘉定之痛,更是嘉定荣光。生长在嘉定的后人,对这段历史,对抗清英烈,理当敬畏才是。
可是,英烈的墓园,竟成“养鸡场”,这是为什么?恐怕,不能把责任推给无知的养鸡人。英烈墓虽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负保护之责的人,怕是许久许久未去现场察看过了;当地行政长官,怕是许久许久未去祭扫过英灵了罢?不然,怎会视而不见?
写这篇小文时,我有一种冲动,想去嘉定的中小学,问一问孩子们,知不知道“嘉定三屠”的故事?听没听说过侯峒曾、黄淳耀的事迹?读没读过“叶池”的碑文?
如果孩子们不知道,显然不能怪他们。连英烈墓都破败至斯,责任在大人。爱国,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姿态,而是历史观、价值观,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比如,热爱家乡;比如,敬畏历史。
不懂敬畏历史,何以走向未来?
(相关报道见A2版·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