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乃40后,师范同班同学。前脚领毕业证后脚领结婚证。据老妈幸福回忆,两人第一份薪水加一块是68元4角6分。钱一到手,他们就夫妻双双把街逛,称了5斤喜糖,买了两个双喜牌暖水瓶,两个写有“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大红色搪瓷脸盆,再就是一些被面床单枕头等一系列床上用品。喜糖一发,两张单人床一拼,扯块花布把窗户一遮,再贴上喜字,两人就正式结婚了。
老妈说,领了半辈子工资,就第一份薪水花得最有意义。
姐姐1963年生人,卫校毕业不满18岁,分到医院当了一名化验员。姐姐的第一份薪水是56元8角。领到工资后,姐姐花12元买足一月饭菜票,其余部分全花在家人身上。给外公外婆买了沙市酥糖,给父母各买一双回力鞋,给老弟买了一件时髦夹克,给两小妹买了蝴蝶头花,给正上高中的我买了一件毛背心一双白球鞋。呵呵,那时的银子可真经得起花。
我1987年上班。单位乃小城当时效益最好的化工厂。由劳资员带到仪表车间后,第一件事就是车间出纳给我发工资,说是十天前工资就到了车间——敢情我尚在大学逗留,我的第一份工资就在厂里萌生了。若不是在家休息了10天,这份工资10天前就被我握在手心了。记得第一份工资是87元5角,父母建议我每月自己存30元,上缴生活费30元。剩下的钱,给自己买了双高跟皮鞋,给家人买了些小零食小玩意,最后还余下5元钱,让我着实过足了冰棒瘾——套用小妹说法,那时你人没进门,就闻见你嘴里的丝丝凉意。哈哈,这么些年过去了,人家还心生羡慕嫉妒恨咧。
3年后老弟上班,第一份薪水上了三位数,好像是102元。人家全上交给母亲,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暗示母亲倒贴点,买辆轻便型上海永久牌自行车——老弟没直说,只是吃饭时看电视时,喋喋不休的就是某某同事自行车很拉风。第二天,母亲到五金商店提回一辆28永久,倒贴100多元。下班时在楼下碰到我,他最爱耍车技,寒碜寒碜我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老爷车。
大妹小妹是70后,先后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班。那时家庭条件有所好转,出嫁了的姐姐刚生了宝贝儿子。她们那三位数的第一份薪水的大头,自然花在了外甥身上。外婆直撇嘴,说小时候白疼这两丫头了。妹妹一听,赶紧赶在副食商场关门前买来外婆最爱吃的柿饼、老爷爷饼干、干脆面……
看到新民晚报《职场方圆》晒晒“第一份薪水”的话题征稿,我第一时间复制粘贴到我家的亲情驿站QQ群,让大家一起晒晒。他们说晒什么晒,甭管多少,花得有意义开心就好。
中午问90后女儿,4年后准备如何处置自己的第一份薪水,人家说全存起来。我说全存了你吃啥,她说找你借呀,“我那血汗钱可是我的创业基金”。看来,无论安全感还是危机意识,80后90后都比我们那会儿强多了。
本版整理施淑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