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江西农村,“倒秧角”、“洗禾桶”,充满了丰富的内涵。
倒秧角,就是种早、中、晚三季稻时,都需要先育秧苗,育秧苗的田叫秧田,秧苗长大了,就扯下来,插到大田里。大田插完后,不是还剩秧田没有插吗?最后就把秧田的角角落落的秧都扯下来,摆放在田埂上,然后,把秧田耙平,把秧插上。这就是倒秧角。洗禾桶是使用脚踩打谷机、电动打谷机以前的打谷农具。
洗禾桶,就是稻谷收打结束后,把禾桶收拾干净,放回仓库,待下次再用。这就是洗禾桶。
它们简单的内涵是:“倒秧角”标志着插秧结束;“洗禾桶”标志着收打结束。写到这里,我把这六个字的字面意思都说清楚了,文章是不是应该结束了?没有,因为它还有一个更深的内涵:它还是全村男女老少集体会餐的“集结号”!
那个年代,只要生产队长宣布“今天收工后倒秧角!”或者“今天收工后洗禾桶”,大家干活的劲头特别大,恨不得早点干完去会餐,会餐是全村男女老少都有份的,小孩更高兴,个个哼着歌,敲着碗筷,蹦蹦跳跳去会餐。其实,所谓会餐,就是吃一餐简单的油焖糯米饭。但是,时隔三四十年,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因为它是艰苦年代中难得的自我犒劳,是集体劳动后的共同享受。
不过,我一直留有个小小的疑问,那些会餐吃的米,财务账怎么处理?账上会写明“倒秧角”、“洗禾桶”吃了多少多少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