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这是一个更具传奇色彩的盲人
2006年,是《感动中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全国有超过几千万张的选票从网络、邮局和媒体上回复过来,但这个德国人显然不能全部理解“感动”这两个字在当下中国的全部含义。
这是朱波第一次被候选人拒绝,他拿着信想了很久,没法跟大家解释这个德国人为什么会拒绝感动。朱波只是说,这是一个害羞的人,他不需要荣誉,荣誉会改变他的生活。我们得尊重他的个人意愿。
卢安克能否感动中国,虽然还没有形成评选结果,但节目组毕竟主动向他表达过这方面的意思。五年来,杨利伟、姚明、刘翔、成龙他们都曾站在这个舞台上,但现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德国人却拒绝了《感动中国》。
这件事没有扩散。但卢安克这种坚决抗拒得奖,远离荣誉甘守平淡的行为,却令节目组多少有些震撼。没有人再去争论卢安克的行为是否够得上“感动”,这个德国人没有成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其实,是节目组给予他的一种尊重。朱波说,我们给一些人授予《感动中国》荣誉,这是一种尊重;这次,我们不给卢安克这个荣誉,同样是出于尊重。
卢安克不希望别人去观察他、研究他、报道他,但《感动中国》节目组还是持续关注这个德国人后来在中国的作为。
2007年4月,卢安克接受中国邀请,成为广西共青团的志愿者,继续在山区教书,他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上自然(科学)、美术和音乐。2008年,他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和学生合作拍摄了电视剧《和平剑》。拍摄在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持续了几乎一年。2009年,卢安克跟河池电视台合作,把课堂资料做成电视节目《留守娃》。2009年,卢安克为圆善合作社打工,翻译书籍和设计网页。2009年,卢安克第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采访。他说,这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责任。2010年,卢安克参与电视栏目《快乐人小剧场》,帮助他们拍摄剪辑关于教育活动的纪录片。2011年,他开始尝试和学生们一同创作歌曲,并开始研究留守儿童与乡村支教志愿者的关系。
显然,卢安克在发生一些改变,但是没有人能说清是哪一种改变。2009年,卢安克在接受《面对面》柴静采访时说:“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那么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朱波微微有些触动,下意识地思索,这位德国人在价值观方面,到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2009年,另一个外国人进入《感动中国》的视野。她是卢安克的同胞,德国姑娘萨布利亚·坦贝肯。这是一个更具传奇色彩的盲人。1997年,当卢安克来到广西的时候,她来到西藏。
关于她的事迹描述中说:她骑马穿越西藏,第一个开发出藏语盲文,创办盲童学校,给西藏盲童带来知识之光。她还邀请世界级登山团队来到西藏,指导盲童们向喜马拉雅山脉一座海拔7000余米的高峰发起挑战。
萨布利亚·坦贝肯没有拒绝《感动中国》,只是因为当时身在印度进行教育计划,不能赶到北京颁奖现场。她愉快地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表达自己的遗憾。
到现在,朱波常常反复咀嚼这两个德国人的故事。给广西或者西藏人带来光明或改变是一回事,这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带给人内心的改变又是另外一回事。至于他们的做法是不是让人感动,怎样让人感动,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张平宜是首次进入《感动中国》的台湾同胞。这位跨越海峡、跨越偏见,为四川大凉山麻风病人子女教育问题奔走的女子,着实令人敬重。11年来,她以执著和努力,改变了一个群体的命运。而节目组对这个人物的关注,也长达6年之久……
在1999年之前,张平宜是台湾媒体界的一位优秀女记者,在台湾和国际上多次获得奖项,工作成就斐然。在生活上,她是一位富家千金,一位医生的妻子,两个孩子的妈妈。但1999年的采访开始她人生改变的序曲。
那一年,张平宜跟随国际组织走访滇、粤等地的麻风村,12天走访了6个麻风村,村庄封闭隔绝的破败景象让她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