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前不久,年近70岁的陈阿姨来到电视台,她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来到调解现场,一踏进录影棚就不停流泪,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她声称自己与丈夫长达45年的婚姻无法再继续了,丈夫竟然提出要与她离婚,自己的儿子不但不劝和而且支持父亲与母亲离婚,一家人现在已经无话可说。无助的陈阿姨希望“老娘舅”能帮她,让她与丈夫携手到老。
陈阿姨和丈夫季老伯结婚已经45年了,夫妻俩育有一子一女,女儿早已出嫁,儿子与父母住在一套房子内。他们的家境不错,夫妻俩有退休金,儿子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另外还有一套房子出租,租金用于补贴家用。老两口一直是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一对子女也是对父母孝敬,对事业尽心,按理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怎么会闹到非离婚不可呢?
他俩的矛盾出现在2008年。以往季老伯总是把自己每月所有的工资都交给妻子,从2008年开始他每月只交1000元。认为自己的1000元钱加上妻子工资的1000元钱,以及一千多元房租,家庭开销是完全可以的。然而就是这个变故让妻子开始对丈夫不信任,认为他在外肯定有“花头”,并对丈夫“作”起来。季老伯每天晚饭后有外出散步的习惯,陈阿姨认为老伴是去与“外遇”约会。平时只要老伴单独外出,妻子便怀疑老伴去外遇家了。倍感冤枉的季老伯觉得怎么解释也没有用,更令老伴气愤的是陈阿姨还将老伴有外遇的推测告诉女儿,季老伯有口难辩。两人的关系渐行渐远,不仅季老伯对妻子冷淡,在家不愿意与妻子说一句话,散步不愿意带上妻子,就连妻子骨折住院,季老伯也只是远远观望,不愿意陪妻子在病榻前聊天。现场季老伯没有否认陈阿姨的指责,只是自己感到很无奈,现在发展到看到妻子就觉得“头疼”,无话可说。老伴越是冷淡,妻子越是对自己的怀疑深信不疑,于是小骂天天有,大骂三六九,闹得整个家庭鸡犬不宁。看着父母经常为一些不着边际的琐事争持,儿子也成了受害者。调解现场儿子表现得很无奈,他告诉我,哪有子女希望父母分开的?就是因为父母的矛盾,一家人的感情很淡漠,他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母亲做的肉圆和粽子了。而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协调父母的关系,于是便选择一直逃避,尽量少待在家。其实儿子很希望父母能够度过幸福快乐的晚年,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矛盾,但是陈阿姨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一家人都受不了,不仅他想避开母亲,连父亲也受不了,继续生活在一起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我怀疑陈阿姨之所以出现现在不正常的情况,可能与更年期综合征有关。我详细询问了妻子性格脾气变化的年龄段,据季老伯反映妻子原来温文尔雅,算得上是个贤妻良母。脾气变坏是退休以后,现在愈演愈烈,据此推理我的分析没有错。我告诉季老伯,对于固执和疑心重的陈阿姨,应该考虑她更年期留下的病根。对此丈夫只能装糊涂,对她的指责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否则他根本受不了。而儿子也应该劝父亲想开一些,如果总是计较陈阿姨说的话,季老伯迟早自己也会得病,陈阿姨的身体已经不太好,到时候儿子就要照顾两个老人,更累。儿子应该做好父母的“小娘舅”,为父母分忧。
要解决矛盾,除了儿子要起关键作用,作为“调和剂”缓和父母关系,季老伯和陈阿姨也要尊重彼此的爱好和习惯,不要过分干涉对方,也不要再听信气头上的话。我告诉陈阿姨不要再随意对季老伯有所怀疑和猜测,这样很伤人。季老伯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只要是健康和正面的,陈阿姨也不要阻拦。不过,我也建议季老伯散步时带着陈阿姨一起去。陈阿姨边听边点头,季老伯虽没有明确表态,但也不再提离婚一事,儿子则接受了我的意见,认清了自己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