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的一则微信引发书法界截然不同观点的争论。微信称,2月16日,年近八旬的周慧珺先生双手执如橼巨笔,在丈二宣纸上创作少字数作品。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创作,“厚德载物”、“宁静”、“怀德”等多幅少字数作品被最终选定,观众朋友们将在四月的“周慧珺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展”上一饱眼福。同时,微信上还发了不少现场照片和作品照片。
有网上评论认为,“大字难写,要写好更是难上加难!周老师克服身体上的不便,让我们一睹了她大字挥毫的风采!期待周慧珺老师从艺60周年精彩时刻!”也有的则表示,“总的感觉字过紧了,没松下来”,还有的网友认为,“周慧珺先生不应该赶这样的时髦。”
综观近年来的书画展上,名家写“大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名家也通过微信、微博来展现他们用如椽之笔、光着脚在纸张写大字的整个过程,为何周慧珺先生此举引发了如此之大的关注呢?
周慧珺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她的书法作品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冲击,让人过目不忘。她的笔下所表现出的粗重与空灵、厚实与淡雅,无不说明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个性的创造。她对于上海书法,乃至中国书法所做出的贡献,早有公论。因为其在众多书法爱好者中心目中是一位造诣高深而儒雅低调的大家,当她在众多名家围观下,似表演般写大字,让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其实,写大字和写小字,各有其难。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对于写大字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像在苏轼的眼中,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元代高僧、书法家李溥光不仅以擅长大字书法显名于世,还因所著专门论述大字书法技法与审美的《雪庵字要》而名垂书史,其对于大字书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此皆出于笔力自然至妙,而非人力之所能也。”
自古以来,文人日常书写所谓案牍小字居多。而在摩崖、匾额上题壁、题匾只是偶尔为之。但历史上留下但名迹也不罕见。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据《泰山》、《琅邪》、《峄山》、《会稽》刻石和文献记载,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李斯。我们的近邻日本,宽文、元禄时期所流行的《内阁秘传字府》,可以说是出于李溥光的思想。因而在今天,我们在电视中都可以看到每当岁末年初的时候,日本的一些僧人都会拿到大笔写下一年之中最具有代表的一个大字。
八旬周慧珺先生双手执如橼巨笔,在丈二宣纸上创作擘窠大字,这并不有悖于书法创作之传统,无可厚非。当周慧珺先生被众多人围观而进行创作的时候,这样的书法所展现的气韵和意境,与人们脑海中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作品大相径庭,易与“表演”作联想,故多议论。
今天,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开始利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进行创作,徐冰、谷文达等艺术家试图通过解构传统书法而融入当代艺术。另外,随着书法的功利性日增,由此引发派生出来的书法表演热也日趋升温。甚至有人认为,既然歌舞都可以表演,为什么书法不能表演?王羲之曾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似乎很难想象,一位书者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精心设计好的场景中,能够“凝神静思”而“意在笔前”。
书法界有这样一种观点,通过表演而创作出的书法作品,往往是“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创作出的作品是美术移植、摆件组合和多时空的叠加拼贴,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创作心态,会对书法创作有不同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笔墨情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觉得周慧珺先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这样的大字创作,会感到不适应。
周慧珺先生究竟舒不舒服、自不自在,我们不得而知,也只有周慧珺先生自己知道。如果这次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的微信不是展现周慧珺先生创作大字的过程,而仅仅是作品,应该也是会受到关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