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
普莱斯纳并非音乐学院科班出身,在大学主修的是历史与哲学,只是凭着对音乐的爱好,尝试写过室内乐。1988年,基耶斯洛夫斯基筹备拍摄电影《十诫》,尽管两人相差14岁,但偶然相逢时相谈甚欢。早已成为电影大师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大胆做出决定,起用第一次尝试电影配乐却具有哲学思维优势的普莱斯纳。影片最终杀青后,由一系列短片组成的《十诫》,被贯串始终的音乐赋予了哲理与情感的线索。第一次“触电”,普莱斯纳就充分展现了驾驭哲理影片的才华。
成名
《十诫》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进入了世界级大师行列,普莱斯纳则一举成名。走上更高的人生台阶后,两人又经过数年的酝酿,于1993年和1994年以法国题材连续推出了《红·白·蓝》三部曲。尽管现场音乐会的听众,无法结合电影画面去感受音乐的意义,但是,从《蓝》的细腻温柔、《白》的轻松谐谑、《红》的怀旧式优雅和神秘,还是能感受到电影人物的不同命运和情绪色彩。三部曲也为两人带来许多奖项和荣誉。
告别
两位艺术家本来已经在筹划意蕴更为深刻、题材更加宏伟的《天堂》《地狱》《炼狱》三部曲,然而,一次心脏衰竭抢救无效,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巴黎远行天国。普莱斯纳整整半年沉浸在悲伤中无法与好友告别,直到想起与生前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讨论构思,才创作了《亡友安魂曲》,又重新回到缺少了师长兼挚友的生活之中。而这些旋律,也作为他的思念,时常在世界各地奏响。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