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绣”一面———
助力创业者圆梦
对于怀揣创业梦回国的海归们来说,能亲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梦想。然而,创业遭遇的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生活保障问题,都一一横在了创业者面前。
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晓明带着美国宾州大学博士的头衔来到苏州,在当年的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中和苏州“一见钟情”,第二年就落户苏州太仓创业,并拿到各项政策扶持资金19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科技初创企业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杨晓明和他的团队还享受了当地政府提供的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在这些政策扶持下,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已经完成了汽车防爆膜、大楼玻璃节能膜等多种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公司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引进人才自落户苏州这一刻起,从企业启动资助到成长扶持、从科研项目资助到融资渠道开辟、从市民待遇落实到各类表彰激励,苏州有一揽子政策与之一一对应。”苏州市人社局董迎峰处长告诉记者,创业周举办四年来,苏州已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扶持、激励在内的贯穿人才发展全过程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体系。
“双面绣”另一面———
牵线搭桥嫁接良木
“技术在创业初期非常重要,但一个公司能否成功,还必须考虑如何开拓市场和客户、留住核心人才。”作为海归创业成功者代表的胡朝阳曾经历过从技术人才转型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换,并由衷感慨“做技术还行,做公司太难”。“我们常年在实验室里,对国内的企业了解不多。回国后发现技术不是问题,但‘找企业’却成了最累人的事。”留美博士黄俊说,没有市场化运作条件,再好的技术也只能进图书馆。
为此,苏州在创业周中特辟了一个对接洽谈区,引进70多家企业、120多家创投机构、近百家科技孵化器参与海归人才的现场对接洽谈。在现场挂出“求贤榜”的江苏永钢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海归人才有专业技术背景,没有成熟市场运作经验。但企业在这方面却有强大的优势,“如果能嫁接到合适的海归技术,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互取所长,合作共赢。”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