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意慧提出,在近年来迅速升温的“图画书教学热”中,存在着很多割裂图画书文化背景、窄化其丰富意义、剥离其趣味美感的现象,这种“工具化”的倾向往往导致老师在指导儿童阅读时强调预设,忽视了儿童对图画书最本真和丰富的感受。
那么,怎样的阅读引领,才是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呢?
“听”——让阅读变情境
熊芝(少儿出版社幼教中心):当我为了制作一本图画书而到幼儿园去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我并不愿借助其他任何工具,只是单纯地“讲故事给孩子听”。在讲的过程中,我时常可以听见孩子发自内心的欢笑,看见他们眼中闪动的亮光。他们投入的状态告诉我:“我喜欢你的故事。”于是,我相信单凭语言的力量,也可以把孩子带入故事的佳境,享受阅读的快乐。但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样一种简单而原始的方式,在今天的幼儿园却鲜见呢?
“玩”——让阅读变生动
王慧(中福会托儿所):我们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有趣的、可以“玩”起来的阅读材料,以更好地激发托班幼儿的阅读兴趣。有时,我们会把书页铺展在墙面上,使那些还没有具备一页页依次翻书习惯和能力的宝宝,也能对故事情节一目了然。还有时,我们将书中的场景做成“小舞台”,让孩子边说边操作,对书的情节进行再现。此外,我们还会根据书中的内容,做成各种玩具,在这些玩具的辅助下,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使他们加深对情节的认识。
“选”——让阅读更贴近
马鹰(华东师大):目前国际幼教界从画面的角度对儿童阅读的研究还很少。我们选取了4至6岁孩子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画面内容的关注特征是不同的——
■低段儿童倾向于选择跟自己身份或角色较接近的人物(而非故事主角)来理解故事;
■中高段儿童则倾向于通过寻找关键线索来理解画面故事;
■儿童对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解越强,其对画面的整体把握能力越高,注视时间和关注次数越低,理解速度越快;
■动态人物比静态人物更易引起儿童的注视;
■画面细节对高段儿童阅读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