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费率市场化全国仅在北京、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有试点。此前广州申请车险费率市场化试点,但保监会并未同意,而是希望广东与全国同时实施费率改革。尽管目前各项配套制度均已齐全,但主导车险费率改革的保监会财险部高层面临人事调整,这让改革进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人事调整固然会影响到车险费率市场化的进度,但这并不能掩盖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三大原因导致车险费率市场化屡遭难产,行业内的担忧也在如影随形。
一是险企待遇不同,市场化推进有分歧;二是赔付责任扩大,成本控制引担扰;三是经验数据残缺,费率改革难度大。全国“统颁”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A、B、C条款)已执行7年之久,诸多不利市场健康发展的问题不断曝出,在车险保费收入节节攀升的情景下,多数险企却陷入亏损困境。同时,车险条款的高保低赔、无责不赔、不合理免责等也备受诟病,既有损于车主的利益,也不利于车险市场健康发展。车险费率市场化势必造成各险企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价格竞争,倒逼车险总体费率水平呈下降趋势。另外,2012年3月,保监会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分别发布《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和《机动车商业保险示范条款》,但还没有解决车险费率市场化进程的诸多细节,尤其是各种承保数据、出险数据仍没有较为准确的测算结果。
在本轮市场化进程中,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多为人保、平安、太保等大险企,再加上自身客户资源、规模效应、数据积累、管理经验的优势,大险企将占有主导地位,势必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中小险企面临转型压力。可以肯定的是,中小险企本身盈利能力偏弱,且多数只能采用没有优势的协会条款,很可能将面临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的境遇。
正因如此,自去年年底以来,保监会在行业内多次就车险费率改革征求意见,并于2013年1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反复进行修改,旨在积累更多数据,稳定推进改革。但是,“进一步深化”是否敲定、何时出炉还是未知数。多位人士担心,这次费率改革恐重蹈2003年之覆辙。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