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有点难
目前,市场上的各类磁卡大部分属于PVC卡系列,作为原材料使用的塑料是不能降解的,废旧卡的处理因此成了难题——如果不经过完全燃烧或直接埋进土壤,对环境的危害性不言而喻,更别说卡里芯片可能产生的重金属污染。
市人大代表沈群慧曾就此提出书面意见。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过程中,市绿化市容局尝试在居民小区内设立了“有害垃圾”箱,专项收集废旧消费卡等电子废弃物。市环保局认定了4家专业电子废物处理企业具备磁卡和IC卡的处理能力。
但是,因磁卡自身回收利用价值不高,每年实际处理的报废磁卡量很少,处理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技术没障碍
最好的无害化处理,不是烧了埋了,而是循环再利用。一张磁卡或IC卡,如果投入市场循环使用是否可行?
“在技术上没有障碍。”电子信息技术专家、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说,目前各种消费卡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刮开涂层见密码的卡,比如“安付宝”一类的积点卡;另一类是数量占比更大、对环境影响也更大的芯片卡——后者只要能进入“再利用渠道”,即便看上去没那么新,也能反复使用,就像我们反复使用的“公交一卡通”。
源头要管理
许多发卡企业只管发出去,从来没听说过也没想过“回收”这码事。沈群慧说,如果“谁污染谁付费”是环保通行规则,那么,“谁发放谁回收”要成规则成义务,既需要政府规范,也需要政府鼓励引导。
来自市商务委的信息显示,本市将积极鼓励消费卡发售单位加强源头管理,引导发卡企业建立回收机制,推广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减少环境污染。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