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让小鼠终生节食,并分析它们的肠道菌群结构随年龄的变化,成果表明,节食可以增加与小鼠寿命呈正相关细菌数量。赵立平教授称,这对于在人群中开展科学节食的膳食干预提供了很好借鉴。
“七分饱”鼠更长寿
赵立平教授介绍,科研团队对小鼠模型进行全生命周期实验,给小鼠分别饲喂低脂和高脂饲料,而每种饲料又分为自由取食、30%节食(七成饱)和自由采食加自愿运动三组。低脂节食组的寿命最长且在中年时期最为健康(体重、体脂、血脂、糖耐受等代谢指标显示),其寿命中位数比低脂自由取食组增加了20%,最高寿命长达4年,比健康状况最差、寿命最短的高脂自由取食组动物增加了50%。
增加肠道有益菌
赵立平团队还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了与寿命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肠道菌群。如具有保护肠屏障和抗炎等作用的乳酸杆菌及可以营养肠道细胞的短链脂肪酸等;而与寿命负相关的细菌类群中,则有许多可能与疾病发生相关的潜在病原菌。
赵教授表示,实验结果说明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衰老和寿命缩短有很大关系,菌群的调节减少了肠道菌群抗原引起的炎症,这很可能是节食延长寿命、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重要环节。
赵教授表示,节食是为了不让过多营养到达肠道滋养细菌。“有害菌是吃现成饭的,”他解释,适量营养被吸收后,就只有膳食纤维作为主要成分留在肠道,利于有益菌的生长;而如果营养过剩,蛋白质等丰富营养将助长有害菌的生长。
盲目节食不科学
研究成果对于在人群中开展节食膳食干预提供了很好借鉴,但赵教授表示,这并不代表盲目节食将有助减肥或带来健康。“节食是为了吃得不要超过人体营养需要,而不是造成营养不良。吃多少正好够用?营养是个性化的,不能根据‘经验’仅凭一条建议去让所有人操作,而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让数据说话。”
赵立平表示,团队将开展临床实验,在人群中开展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膳食干预研究,目前一些技术已有突破。他希望,在几年内转化基础研究成果,使更多普通人能够在医院、体检中心等机构方便地检测,获得个体肠道菌群的结构、菌群是否产生毒素、毒素是否影响健康等方面的数据,科学地将肠道菌群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调节饮食改善人类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