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乘车
每5年至少有一次冬至出现在双休日,传统节日带来的集中落葬祭扫与现实的交通容量、公墓承受能力产生冲突。为此,滨海古园在2006年清明期间鼓励下午祭扫——乘车只需半价,在2006年冬至前又倡导错时祭扫,即赠送2007年6月至8月免费车票(这段时间正是祭扫淡季);公墓期望通过3-5年的努力,动用各种手段为节日祭扫减压。
到了2012年,滨海古园将“免费乘”改为“优惠乘”,预约票价为10元/位,低于市场价的25-30元/位。连续7年“免费乘”“优惠乘”的结果是,“不但冬至正日客流全年占比持续下降,就连12月的落葬祭扫也呈现下滑态势。”负责人林毅说。
乡土文化
与福寿园、滨海古园这些面向上海乃至全国的公墓不同,位于奉贤的永福公墓,规模不算大,因此其定位是:乡土有文化,公墓有特色,重视“乡土文化”才有特色公墓。
“如果人们可以接受为失去的亲人在生日那天落葬,那也可以选择三七、五七落葬。”永福园总经理孙伯根说,永福服务的群体主要来自奉贤及周边郊区,除了清明、冬至这样的大日子,人们也看重“三七”“五七”,都可以成为安葬的日子,这是“乡土文化”使然。
“关键是,公墓的服务必须有事前的充分告知、引导。”孙伯根说,2010-2012年永福园全年和冬至落葬数分别是:1530、487,1350、410,1280、380;占比分别为:31.8%,30.3%,29.6%,“可以说,永福重视引导‘乡土文化’,没有‘冬至压力’。”
而在“乡土文化”引导分流之外,今年冬至前永福园“博爱之林”还推出免费公益葬服务,首批接待30位逝者落葬。这么做,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使然,也是为冬至乃至明年清明的分流错峰作铺垫。
“一墓两制”
正如永福园的公益之举,去年12月,全市11个公墓同时启用“普爱苑”,“公益生态葬”在申城拥有公墓的9个区县实现全覆盖。
“作为申城殡葬习俗改革的一种新葬式,‘普爱苑’不仅倡导节地环保的生态理念,更倡导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王宏阶说。
“普爱苑”既保障土地可循环利用,又实现逝者“入土为安”的终极目标。逝者骨灰存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坛中,集体安葬于大花坛下,每坛占地仅为0.04平方米;半年后骨灰坛降解,骨灰融入大地,逝者回归自然;10年后,大花坛下的土地将循环使用。入住“普爱苑”的逝者姓名将被镌刻在统一墓碑之上,以便亲人祭奠。
“普爱苑”是一种“不设门槛”的公益葬。每一份骨灰入住“普爱苑”收费为880元;不仅服务经济困难群体,而且任何看重“厚养薄葬”的市民都可以选择“普爱苑”。截至去年冬至,本市11家“普爱苑”已接受206位先人的骨灰预约登记,各个墓园已分批举行安葬仪式。
与“普爱苑”类似的公益生态葬,在青浦福寿园、浦东福寿园海港陵园、松鹤公墓、永福园等公墓都有专设墓区。公益生态葬是新事物,实施16年的《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并未提及这个新事物,“要让更多公墓提供公益生态葬服务,让更多市民接受新事物,不妨将公益生态葬写入地方立法,以法治促改革。”王宏阶说,法条中尤其需要明确的是“一墓两制”——换句话说,公墓是经营性的,是要赢利的;但公墓中要有一块墓区专门提供公益生态葬服务,这块墓区属于公益性质,可以专门由政府购买服务,作为企业的公墓则负责日常管理维护。而由此引发的一个变革是,政府不必再去建设公益性公墓,也就是不必再去亲力亲为“办殡葬”,而做好该做的“监管”工作;至于如何办好公墓办好殡葬,不妨让更专业的企业去一展身手。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