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3岁了,要不要送到早教机构学点什么,成了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以前没小孩对此不关心,现在一关心,不得了,听到的信息尽是东东3岁已开始学钢琴,妮妮4岁在学拼音,5岁不到的强强已能做一年级的加减题目;幼儿园放假期间为准备入小学而参加二三个、三四个早教课程的更是为数不少;早教学校的广告单也适时地、接二连三地塞进了信箱……
各种动向在“裹胁”你:人家都在动,你能不动吗?你愿意让孙女输在“起跑线”上吗?没想到社会激烈竞争的序幕,竟早早地在无忧无虑、不谙世事的幼儿面前“大张旗鼓”地拉扯开来!残酷啊!
我对幼儿教育没有研究,不知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但按照常识总觉得这种急匆匆“往前赶”的做法,有拔苗助长的味道——它符合幼儿教育和成长的规律吗?
我国研究德国的专家杨佩昌博士写过一篇介绍德国学前教育的文章,阅后开了眼界,他们的理念和我们“赶早”的做法大相径庭。德国的《基本法》(即宪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德国教育专家解释说,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3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能力。
为了印证,杨博士和一对周末带孩子在草坪玩耍的德国夫妇交谈。他问:“你们不利用周末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男主人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杨博士:“参加什么学习班?”“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杨博士回答后,还介绍了自己的女儿在中国参加早教班的情况。男主人听后说:“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后经进一步了解,不仅幼儿园,小学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有个小学生的智商超过同龄人,家长向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老师明确表示反对,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他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不仅德国,欧美不少国家在对待儿童教育上也都有相似的理念和规定。如匈牙利立法: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机等。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更注重得到知识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能力的培养。对于这样做会不会在起跑线上输给中国孩子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孩子在相应的阶段做相应的事,符合他们的成长规律。
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不免沉重而又纠结。沉重,是因为人家立法规范幼儿教育,精心护佑幼儿天性;而我们这里却“早教”横行,几成潮流,幼儿天性何在?“科学发展观”何在?反差太大了!更堪忧的是,等他们长大后,无论在健全的人格,还是在创造性上,都会拉开差距。纠结,是面对现状怎么办,是维护孙女天性挑战现实,还是屈服于现实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