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内阁1日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决议,意味着日本和平宪法名存实亡,堪称战后日本政治和安全政策的重大转折。本期“论坛”特请专家对此作一深入分析。
1
难以通过修宪解禁
转而修改宪法解释
问:什么是集体自卫权?为何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
答:集体自卫权是指与本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在受其他国家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的权利。《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会员国具有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二战后,日本为了表明不再重走战争道路的决心,在宪法第9条中明确规定“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日本政府对此一直坚持的有关宪法解释是:日本拥有集体自卫权,但根据宪法的规定禁止行使。
然而,随着日本经济实力膨胀,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一些政治家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他们不甘心自缚手脚,处心积虑企图修改宪法或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围绕修宪还是护宪,以及能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的争论,一直是日本政坛激烈博弈的中心。
安倍晋三属于日本政坛“鹰”派领军人物,一贯的政治夙愿就是要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体制,使日本成为能出兵海外的“正常”国家。他在第一次任首相期间就曾试图挑战这一目标,此次复出后更将修宪法定位为“亟须解决的重大议题”、“改变日本的原动力”,强势推进。
慑于国内强大的护宪力量,安倍不敢正面挑战宪法第9条,选择了他认为阻力相对较小的第96条,试图将修宪“门槛”由众参两院分别有三分之二以上议员赞同改为二分之一。然而,这一图谋不仅遭到在野党和舆论强烈反对,就连自民党内修宪派也提出质疑。去年下半年起,安倍又放弃修改宪法第96条,改为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
2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实际造成“宪法政变”
问:安倍为解禁集体自卫权采取了哪些举措?日本民意反应如何?
答:安倍内阁为解禁集体自卫权可谓煞费苦心,绞尽脑汁。
首先是渲染危机,营造氛围。“中国威胁论”是日本右翼屡试不爽的法宝,安倍一边声称愿意和中国对话,一边变本加厉贬损和妖魔化中国:从达沃斯论坛演讲将中日关系比喻为一战前的德英关系,到在香格里拉安全会议攻击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凭借武力改变现状,敌对态度可谓史无前例,目的无非是升高中日间紧张气氛为己图利。
其次是虚构案例,欺骗舆论。安倍的私人咨询机构“安保法制恳谈会”5月15日匆匆抛出一份所谓行使集体自卫权与现行宪法并不抵触的报告,安倍立即表态称解禁集体自卫权是“政府的基本方向”。5月27日,日本政府正式提出需要行使武力的15个事例,包括“灰色地带”“PKO行动”“集体自卫权”3大领域。安倍煽情地提出,载有日本妇婴的美国撤侨军舰遭受攻击时,自卫队能袖手旁观吗?而实际上美国军舰从来没有撤运过外国侨民,安倍提出的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第三是玩弄辞藻,打开缺口。为争取舆论支持,安倍内阁对解禁集体自卫权设置了一系列条件,如行使武力的前提是与日本有密切关系的国家遭到攻击、日本国民的安全遭到明显危险、没有其他有效手段,且控制在必要的最低限度水准。然而,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如何界定,对武力威胁的程度如何研判,依然给当权者留下许多任意解释的空间。著名作家高村熏揭露说,只要开了第一枪,就是战场上的当事者,什么有限度云云全是谎话。
第四是威逼利诱,压公明党就范。公明党一开始拒绝解禁集体自卫权,安倍对此采取了两手策略:一面扬言即使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也在所不惜,一面则在磋商解禁集体自卫权过程中接受公明党对决议案的若干修改意见。最终,公明党领导人不得不违背其建党理念,为解禁集体自卫权作了背书。
安倍内阁强行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引起日本有识之士和民众强烈反弹。一些宪法学者指出,现行宪法解释是宪法第9条合乎逻辑的结论,无论怎么样的新解释都不可能颠倒黑白,改“非”成“是”,安倍此举实际上是一种“宪法政变”。《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3家全国性报纸的最新民调表明,反对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被调查者占半数以上。上万民众彻夜在首相官邸前举行示威,一名抗议人士甚至引火自焚。这种极端行为虽不可取,却折射出日本社会还是有人对安倍内阁倒行逆施表示强烈愤慨。
3
企图颠覆战后秩序
美为私利打开枷锁
问:安倍执意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从深层次看,解禁集体自卫权是日本统治集团为实现“正常”国家战略定位的一项重大决策,带有极大的挑战性、冒险性和破坏性。它是安倍政权施政重点由“安倍经济学”转向“安倍军事学”的里程碑,也是日本试图颠覆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一、日本在国际格局进入转型期后有逐渐边缘化的趋势,解禁集体自卫权是为挽回颓势、重振旗鼓的战略豪赌。近20年来,与中国等新兴经济大国崛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先后经历“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由巅峰期1995年的17.7%跌至目前的不到8%,仅及中国一半。安倍一再表示日本绝不做“二流国家”,不仅要在经济上“领导”亚洲,在安全上也要“领导”亚洲。解禁集体自卫权就能使它在国际上舞刀弄枪,提升所谓影响力。
二、日本当权者急欲摆脱战后体系束缚,解禁集体自卫权是解决军事安全“短板”的战略突破。由于受和平宪法制约,日本在国际社会能发挥作用的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991年海湾战争,日本提供130亿美元军费,仅次于沙特。但由于日本没有派兵,战后科威特在《纽约时报》刊载广告向参战国致谢时只字不提日本。这让日本朝野“鹰”派政治家视为奇耻大辱,耿耿于怀。
三、日本将中国视为其主导东亚的最大障碍,解禁集体自卫权既由煽动“中国威胁论”而起,也是矛头指向中国的战略博弈。近年来日本毫不隐晦地将中国军费持续增长、海空力量发展定性为日本面临的安全威胁,诸如强化西南诸岛防御等举措也是矛头针对中国。
四、美国战略重返亚洲后加大对日本的倚重,解禁集体自卫权也是日美间的战略交易。美国推行战略重返亚洲政策,但由于软、硬实力相对下降,不得不加大对盟国的依赖,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最大战略支撑点尤其受到青睐。
4
和平宪法名存实亡
改变地区力量均衡
问:安倍内阁解禁集体自卫权对日本转向、对亚洲以及世界格局有哪些深远影响?
答:日本是否修宪,包括解禁集体自卫权,在法理上是应该由日本国民决定的内政问题,但从政治影响看就不这么单纯。鉴于日本有发动侵略战争的前科,而且始终有一股势力要否定这一事实,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日本究竟会不会偏离和平道路,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解禁集体自卫权意味着日本和平宪法名存实亡,这是战后日本政治发展道路上的重大转折,是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重大突破,将对亚洲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之一是自卫队将改变沿袭半个多世纪的“专守防卫”方针,可以在美国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到攻击时堂而皇之派兵,成为地区军事博弈中不可小觑的角色。
影响之二是日本通过向冲突国家和地区出口武器改变力量均衡,掌握影响亚洲和世界局势的有力筹码。日前,日本与澳大利亚达成转让“苍龙”级常规潜艇技术的协议,今后还会向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转让武器和技术,增强它们与中国缠斗的能力。
影响之三是日本拥有的巨大军事潜力将逐渐激活,在美国难以独力支撑亚太盟国体系的情况下,将发挥“次轴心”作用,通过一系列“警察行动”试图主导亚洲的国际秩序,战略搅局的风险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