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逐步推进,周慧博士三次出任我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首席科学家,亲身体会了中国海洋科学的快速发展。她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讲述我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进程。
我想问问,在座的是不是都看过大海?平时经常有人问我们,你们这些研究海洋科学的科学家,看到的大海是不是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比如说像医生,他看到的病人和我们看到的病人不一样。在这里,我就想用我几次看到大海的情景,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海洋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一些事情。
1.看海十小时,内心起伏得像坐过山车。幸运的是,像大海的女儿得到了大海的眷顾,给了我第二次机会。
首先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次看到大海的感受,其实是我看了它接近十个小时,心里的起伏真的像坐过山车一样。2016年,我第一次以航次首席科学家的身份登上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科学”号。我要负责回收我们在2014年9月份布放在太平洋流系的三个压力逆式回声仪。这个设备是第一次放在五千米深的热带太平洋海域。当时这个设备正好监测到了发生在2015年、2016年非常强的一个气候异常事件,我们叫“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事件其实对全球气候异常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像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厄尔尼诺事件”。2015年、201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跟1998年的强度相当。所以如果能拿到观测的这个数据,对于我们去研究这种超强的气候异常事件,做我们日常的天气预报和机理的研究都非常地有意义。
所以,当时我的压力很大。大概是晚上十二点,我们到达那个站位,就开始对它进行测量。当时,它反馈回来的信号非常好,我非常确定它就在我们原来布放的位置,正常地工作着。我大概在一点四十五分左右,就按了释放的命令。释放的命令发出以后,是相对比较难熬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个设备一旦释放以后,你就跟它有点失联了。按照它说明书里计算的,那个海区当时是差不多5400米深,设备应该要用九十分钟的时间浮上来。因为它上来的时候,自带的一个氙气灯会闪光。所以你在黑夜里很容易就能找到它,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在晚上去回收它。
但在我们等了大概有九十分钟后,还是没有看到海上突然出现的闪灯。我当时就有点着急了,心情坠到了谷底。一直到了早晨的七点半,它还是没有浮上来,那时候就觉得我们这个设备肯定是出状况了。可能的原因就是它的氙气灯没有亮,所以在它上浮的时候,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它,随着海流漂远了。
大家请想想,可能在陆地上丢了个什么东西,找起来好像不是很费劲。但是在海上,别说我们的那个设备只是一个五十厘米大的,类似于球状的物体,就算是一个几吨重的大设备掉到海里,你都很难把它打捞上来的。从释放到现在,过去了七个小时,它基本上要漂十几公里了。十几公里之外,怎么样能比较有依据地把它找回来?当时我想了想,因为这个设备本身还有一个无线电的发射功能,我们船载的对讲机都可以收到这个设备的。但是,这个无线电接收范围很有限,就是几公里。我一算,它至少漂出去十几公里了,所以无线电信号在确定了正确的寻找方向,靠近它到几公里的时候,我是可以找到它的。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我怎么去确定它到底往哪儿漂了呢?因为表层的海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时我想起来,我们这个航次还有一个水下滑翔机的海试试验,它的设备是带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把它放到水下之后会在水面上有定位,它能相对比较精确地代表表层的海流。
我们就这样放了这个水下滑翔机,然后确定了流向,知道了流速,我们就开着船沿着这个方向去找我们的设备。大概开了将近三个小时,我当时就盯着那个驾驶室,看着那个对讲机上的无线电信号的强弱,最强的时候它有三个格,有点像咱们手机移动的信号。这时候,船长很有经验,立刻拿着望远镜看,发现那就是设备,当时我就觉得真的找到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接近十二点了,也就是说距离我们释放设备的一点四十五分,已经过去了接近十个小时了。虽然我当时已经是四十多小时没有合过眼,没有睡觉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地去看,连一个乒乓球大小都不如的那一个白色的小点离我们越来越近。当时看到的就是海面,波光粼粼的海浪,那一个小白球在那儿跳跃着,时有时无。当时觉得,我非常地幸运,像得到了大海的眷顾,有点儿像大海的女儿一样,它给了我第二次机会,让我把丢失的设备又找了回来。
2.海洋对于一个海洋大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出海西太平洋,黑潮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因为我出来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去获取资料,那这个几百万的设备丢了,我们观测的数据就丢了,也不能把我们获得的这些数据应用到去解决国际的尖端问题。可能有些人会想,国家往科技上投入,初衷是为了改善我们大家的生活,但是我们没看到,你们改变我们哪些生活了?
我们的工作,确实不是像研制无人机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是我给大家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像1997年、1998年的强厄尔尼诺引起我们国家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现在我们有了科考船,我们可以在它发生的关键海域布设观测仪器,实时地获取它的观测数据,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预报,就有可能防止像这种超强的气候异常事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这种灾难。所以获取数据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用获取的数据去解决尖端的问题,这才是我们为国家服务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