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对“失眠”有明确的定义,失眠是指每周3次连续一个月以上出现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比平素提前一个小时及以上醒来)、睡眠维持困难,且严重影响白天的工作、学习、生活,损害正常的社会功能。普通人偶尔(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时)出现睡眠问题,不应轻易诊断为失眠,不要轻易给自己戴上“失眠”的帽子,以免造成心理负担。
一旦确诊为睡眠障碍后,就应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将睡眠视作顾虑。自古以来,人们寻求改善睡眠之法。唐朝名医孙思邈曾在其所著的《千金方》中提出了“能息心,自瞑目”的睡眠理论。南宋理学家蔡元定在《睡诀铭》中指出“先睡心,后睡眼”。朱熹常苦于失眠,看了“先睡心,后睡眼”的理论后,深得其法,睡眠得到改善。
失眠者经常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如入睡、醒来;而需要控制的事情却不去控制,如上床、下床、运动、冥想等。失眠者如果明白了“控制可以控制的,接纳无法控制的”这个道理,也就找到了幸福的钥匙。其次,不少失眠者往往作息不规律,生物钟紊乱,进而出现失眠表现。因此,建议失眠者调整作息规律,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时不妨调整呼吸,或是做一些单调的事情,等有了睡意再睡。
此外,药物治疗是系统治疗中的一部分。临床常用的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是镇静催眠药,虽然几乎所有的催眠药物长期使用都会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但其实,不睡觉的危害比服药的危害更大。对此,专科医生会对用药的风险和获益作评估,从而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梅馨纯(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