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什么名字?叫什么名字!”其中一名男子掏出警官证喝问。被压住的男子挣扎着说:“张……”
没有丝毫犹豫,这张曾经出现在监控里的面孔早已被抓捕刑警深深印在了脑海里。男子张某很快被约束带背缚双手,押上黑色雪弗莱。在行人和周边小店里的商户们围上来之前,两辆车已经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
这是闵行刑警今天抓捕盗窃电瓶车犯罪嫌疑人的一幕。被擒获前,张某刚刚在路口东北侧的小区里偷出一个电瓶。据他自己交代,岁末年初,他已经先后6次盗窃电瓶车得手。
2分钟,一次成功的抓捕。这背后其实是一张数据编织的大网。“大数据”是如何改变警力分配,又是如何不断提升居民安全感的?
“窃贼朋友圈”
六成相互认识
一个偷电动车和电瓶的小贼,不算大案要案,却用了6名警力围捕,是否小题大做?
昨天下午,闵行警方通过“安全指数通报会”的形式,向社区居民代表和媒体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其中的一组数据解答了警方为何对打击盗窃“三车”(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如此重视:通过3000份问卷调查,有52%的居民认为,盗窃电瓶车是目前显著的安全问题。
“2017年所有因盗窃电瓶车和电瓶被刑事拘留的嫌疑人中,有犯罪前科的占60%,有盗窃‘三车’前科的嫌疑人占54%,嫌疑人重复犯罪率很高。”闵行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政委李朝晖告诉记者,统计数据显示,这类案件的案发率居高不下,且极易回潮。“虽然案值不大,但案发率高受害者多,严重影响了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基于数据分析,2017年,闵行警方加大对“盗抢骗”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尤其是盗窃“三车”成为打击重点。进一步分析抓获盗窃“三车”及销赃人员的社交关系警方发现,相对固定区域作案的人群中,竟有6成相互认识,并且知道对方正在从事这种犯罪。这说明当前盗窃犯罪正以松散却较为稳定的圈子形式存在。打击“盗销”全链条团伙成为关键。闵行警方从“110”报警记录入手,除作案时间、地点、手法外,扩展比对条件,全面整合各类线索、数据,提高“犯罪活动特征”的感知能力,深度挖掘作案人群之间的关联,从一起案件挖出一个犯罪团伙、多起案件,使嫌疑人面对更重刑罚。
据统计,2017年,闵行警方侦破“盗抢骗”案件638起,打掉“盗抢骗”犯罪团伙57个,全区盗窃110报警数较2016年下降了52.5%。
“防盗锦囊”
黄昏案件高发
昨天,闵行警方还公布了一份“防盗锦囊”:一年中,3-5月,7-9月是各类案件高发季,峰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8月。一天24小时中,扒窃类案件高发时间在晚间6-7时,而入室盗窃与盗窃“三车”的报警显示,黄昏是普遍的案发高峰时间。
闵行警方还通过公布“最受小偷欢迎社区排行榜”等一系列数据指标,引导社区开展群防共治,不断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闵行公安分局局长郑文斌表示,警方以一年来闵行110报警数据为调查样本,结合居民安全感的访问调查结果,作为正在开展的“大调研”工作的平台和方式,向市民群众求策问计,以发现城市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和漏洞。将来,类似的调研会更多出现在社区民警的警情通报会上和居民们的手机上。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