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有友快到2岁的时候,有一天,外婆遛娃回来,眉梢挂着一缕喜色,嘴角漾着一丝骄傲。“这孩子有意思,她看到树叶从树枝上掉下来,居然和我说,‘花落知多少’。”那次,外婆一激动的结果是,很快帮有友买回了一本幼儿版的唐诗选,手掌般大小,里面都是些适合儿童诵读的唐诗。
高度凝练的唐诗极富韵律,孟浩然的这首小诗,看似浅白而意蕴深远。我不知道是风,是叶,还是其他什么触动了女儿柔软的心底?但我开始相信,它合着拍,也能像芭比娃娃、乐高积木一样走进孩子的心里。
但那本幼儿版的唐诗选真正启用和发挥作用,要一直等到有友上幼儿园之后。从此它“长住”在了我家的小POLO里,几乎再也没有下过地。孩子她妈坐车会晕车,宁愿当车夫,我就陪坐。每天都是我们俩送有友上学,下午再一起去接她。因为住得远,路上时间长,读唐诗背唐诗成了打发时间、消磨无聊最好的方式。但小孩子不能在车内看书,所以都是我翻看的。每天的上学路,从此也就成了有友跟读唐诗的“启蒙路”。
有友背唐诗,背得很快。早高峰车子开开停停,往往还没到幼儿园门口,她就把一首唐诗背下来了。第二天,我想不起第一句是什么,有友总还记得。
不过,我们并不希望读背唐诗成为孩子的一种压力,所以,我们经常在路上给她解读诗句,说些故事,她最爱听的是李白戏弄高力士的典故,还有李白诗词中的各种“醉态”。就这样背背玩玩,说说停停,时间一长,居然也积累了很多。幼儿园还没毕业,这本唐诗选已经被翻烂了。
去年有友一年级时,随着小弟弟的出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此,我只能单枪匹马送有友上学、接放学。翻书不方便,我便把唐诗拷贝在手机里,选读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或难或易,唐诗宋词,都引入到了手机端。也开始教她很多诗人的字、号。端午之前一天,有友突然问我,屈原写过什么诗?我知道《离骚》,去《楚辞》里一翻,发现难度系数颇高;再一查,《离骚》某段节选还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谁料有友铁了心要背《离骚》。我拗不过她,帮她选了一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很快,她都能背了。
不知不觉,陪女儿一路“追”的诗,还真不少,从最初的幼儿版唐诗选,到清代蘅塘居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还有叶嘉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最近有友还喜欢上了“经典咏流传”,路上,听一段用音乐演绎的唐诗,再选择背诵一些;也经常到喜马拉雅FM上听唐诗故事;她已经把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所有的诗词都背熟了;她还说自己更喜欢宋词,背完纳兰性德的《临江仙》,又“点播”李清照的《临江仙》。每过一个阶段,我再给有友“总复习”,现在她能熟背200多首。
诗词中的美,只有纯净美丽的心灵可以走近,带你神游于幻想与现实之间。诗歌美,知多少,“别有天地非人间”。多陪伴,孩子都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