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老花镜》、《老花镜的故事》,每每学校布置了感恩亲人题材的文章,小章同学和她的同学们总是第一个想到老花镜,感恩那个戴着老花镜的爷爷/奶奶,着重描绘那个代表着回忆、衰老也极具象征意义的物件。但是当小章同学上了初中以后,有些吃惊的是,爸爸竟然也偶尔会戴上老花镜看东西。眼科专家陈旭主任指出,现代化的加剧让更多的人都出现了提前老花的现象。在40至45岁就出现了眼睛酸胀、头痛、近距离视物困难的症状。大量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让所有人的眼健康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各类致盲眼病跟随着眼睛酸胀而来。陈旭主任表示,没有人想在自己正当壮年时便天天带着老花镜,也没有人愿意后半生在浑噩、模糊的世界里度过。那么,就跟着陈旭主任一起学习如何对付“眼睛生病了”这件事吧。
眼睛酸胀头痛 不一定是老花
陈旭主任介绍说,所谓“老花”是眼内晶状体调解能力无法跟上我们视物所导致的近距离阅读或工作困难的情况。虽然说老花是人体机能老化的一种现象,但是长期看近处的东西,无形之中加剧了这一情况。其实,多数的人在40至45岁左右眼睛会悄悄出现“老花”。多数情况下,不为人们所察觉,仅仅有细小字迹模糊不清、眼睛酸胀、头痛的症状。
那么,很多人就会说,既然眼睛胀、头痛说明用眼过多,那么尽量注意调解不就好了。但是,陈旭主任表示,眼睛胀和头痛是伴随着生理性的改变而产生的生理性改变。很多情况下,并不会随着我们所谓的“注意”而有所好转。
与此同时,眼睛胀、头痛并不一定就是老花,还有可能是青光眼所导致的。陈旭主任强调,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它症状中的眼睛疼、眼睛胀与视疲劳、老花是及其相似的。因而很多时候都会使人习惯性忽略以致后期的盲症。
因此,切莫小看了眼睛酸胀、头痛的症状。通过科学的方式在眼睛酸胀的时候就判定疾病,要远比罹患青光眼而不自知要强多了。患者和医者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遏制疾病的发展。
你需要了解青光眼的误区
陈旭主任表示,由于青光眼并非十分常见,因而很多人都会存在着关于青光眼的误区。希望读者们可以谨记这些误区,帮助自己、身边的青光眼/疑似青光眼患者。
■误区一:只把“恶心呕吐”当作肠胃问题
陈旭主任解释说,青光眼中有一种叫做“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时除了有眼睛胀痛外,还有恶心呕吐的症状。患者往往都会前往急诊科、消化科、心内科等科室就诊而忽视眼科症状,造成疾病诊治的延误。
■误区二:罹患了眼病,需要带墨镜防护
青光眼患者由于其眼内房水循环障碍,眼内压增高,致使视神经坏死、野缺损。如果戴上墨镜,就会因为光照减少、瞳孔放大,加剧眼内房水循环障碍,使本来就已经很高的眼内压进一步增高,不但使病情恶化,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造成失明。
■误区三:眼压正常就不是青光眼了
青光眼是以视神经损伤和视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眼压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但由于每个人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人眼压高一些也仅仅只是高眼压症,另外一些人眼压正常,但已经是青光眼了。
告别“时代印记”
不再拿起老花镜
针对老花,人们总是在提及老花镜时,想到老者。然而,陈旭主任表示,老花镜仅仅只是“时代印记”,现代科学已经可以帮助患者消除这个“时代印记”了。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孩子们印象里两鬓花白的老者们都不再拿起老花镜,而是都有着清澈的眼神。科技改变未来的景象延伸到了“老花镜”这个物件上,在如今看来,并非天方夜谭。
光学科技的进步与眼科学相融合,让老花眼可以有机会把眼镜戴到眼睛里,不仅实现了量“眼”定制,更是那些喜爱放眼世界的旅行族们的福音。
陈旭主任指出,这个时代可能让人们都早早的罹患了老花,但也有了相应的科技帮助老花群体不再拿起老花镜。只要视界还年轻,你便年轻。
陈 旭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专家,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二十年,独立完成白内障、老花、散光、青光眼等手术数万例。发表SCI论文、中华眼科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10余篇,承担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青年课题一项,长宁区科委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一项。多次在全国眼科会议上发言,并承当多项教学任务,2017年在全国眼科年会荣获“白内障手术大师”称号。
临床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高端人工晶体植入术;各类青光眼病;老花、散光、近视的诊疗
眼科义诊通告
经相关部门批准,上海爱尔眼科医院举办义诊活动。活动期间,本着“便民惠民”的原则,特向广大群众提供专业眼科咨询服务。
爱心提示:本次义诊采用电话/短信预约报名的方式
■义诊时间:2018年7月20日(周五)上午8:30
■义诊预约电话:185-1636-0376
■义诊短信报名:编辑短信“义诊+姓名+联系方式”
发送到185-1636-0376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286号(10号线宋园路2号口)
义诊备案编号:长卫登字(2018)第0102号
本版块活动为公益活动,不向参加者推荐医疗服务或者其他商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