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上海自贸区即将迎来5周年的“大日子”。作为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已成为中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创新理念和创新成果不断开花结果,并向纵深推进,“升级版”方案也正在研究制定中。
实施负面清单
打开创新的一扇窗
伴随着上海自贸区成立,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也呱呱落地。“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负面清单制度仿佛打开了制度创新的一扇窗,加速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国际规则并轨。
通过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以单一文件的方式,逐项列明股比、经营范围、投资者资质等限制措施;对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取消外商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实施备案管理,从对企业管理为主扩展到对投资者的管理,强化对投资者及投资行为的管理,超过90%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随着负面清单的不断“瘦身”,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事中事后监管
既放得开也管得住
打开了窗,能否放得开也管得住?为此,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也同步展开,并不断完善。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建立了“六个双”监管机制,并在浦东新区经济领域实现全覆盖,21家区级监管部门已实现全覆盖。通过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监管、联合惩戒、社会监督,实现由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转变。
“刀刃向内”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则加快推进,浦东新区企业办事“一网通办”已实现327项涉企事项全覆盖,其中“不见面审批”173项,“只跑一次” 154项,“一网通办”实际办理时间压缩85%。
理念制度创新
成为全国标杆引擎
记者了解到,4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理念和制度创新成果,已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在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广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等投资领域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长江流域范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分阶段有序推广实施。
上海自贸试验区不辱使命,正一步步实现着诞生时的“初心”,不断推出的制度创新举措激发出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5.4万家,月均注册企业数量是挂牌前的5倍,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新设企业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9900家,占比已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近20%。
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将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出和实施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努力成为在新形势下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和引擎。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