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工行上海分行大胆变革,开办了代发工资业务,不少单位职工从此不再领取工资现金,转为凭借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到ATM领取工资,这在当时可以说石破天惊。
在那以前,每月企事业单位发工资的日子就是银行业务最忙的时候,银行出纳小小的营业区会堆满几麻袋的现金。单位财务很早就到银行排队,大企业的汽车也在银行边的马路排起了长龙,路人一见到这样的阵势,就知道要发工资了。然而职工领到工资后,又会将部分钱存入了银行,周而复始的过程使企事业单位、银行以及社会都付出巨大的成本。
工行上海分行决定为企业代发工资,既在源头形成存款优势,又解决了企事业单位财务的困境,以双赢化解这一社会矛盾。1989年4月,工行上海分行从分行机关首先着手进行试点,然后陆续推广到营业部、长宁、金山卫三个部办事处,最后全面铺开。
刚开始推广代发工资时,难点在改变从企业领导到一线员工的传统观念。有一则趣闻:那时南市区有家工厂与工行签订代发工资协议后,厂长就跟工人说:“从下月开始,我们财务科不再发工资了,由银行ATM发工资,你们第一次不会拿,我们派车送你们过去拿。”发工资那天,3部大卡车开到老西门储蓄所,储蓄所里只有2台ATM,工人还是排队拿钱。有的工人当天不需要用钱,拿出工资后,就又全部再存到银行柜台……其实他们没弄明白,ATM是可以随时取钱的。
工行上海分行当时的负责人谈及当年代发工资的艰难历程深有感慨:“发展代发工资确实非常艰难,这改变了职工的观念和生活习惯。首先是职工的观念问题,发工资要拿到现钱,不拿到现钱不算拿到工资。……人们还是习惯在柜面排长龙取钱,我们还要组织专门人员在机器边教他们如何使用,但到了下一次发工资,他们可能又忘记了,银行员工们还要再教一次。”
代发工资业务就像在原始土地上的拓荒,随着代发工资客户群不断发展,社会的认知度显著提升,在润雨无声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现代金融观念,城市的消费金融现代化也不经意地从这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