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大学城/第四维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方海东的普通生活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拉面馆的打工仔“富二代”的平常心
——上海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方海东的普通生活
陈曦 何文琳
  陈曦 何文琳(复旦大学)

  提起“富二代”,许多人心里百感交集。有人艳羡他们好运,有人习惯贴上“纨绔标签”。帅气的上海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方海东,形似韩国偶像剧里的“长腿欧巴”,但内心深处却只是一个倔强的“邻家男孩”。 

  他不抵触“富二代”的称呼,但有话想说:“不愿意完全接受父母安排,希望自给自足,从最基本的餐厅打工开始。我做得其实不够好,很多家境平凡的同龄人,做得远远比我好。” 

  今天,我们试图撕去“富二代”的夸张标签,还原一个保持上进心和平常心的大男生。

  见证父母打拼,没有先天优越

  1992年,方海东父母从浙江农村来上海打拼,当年喜得一子,为儿子取名字时,便从带给他们无限憧憬的“上海浦东”中撷取了“海东”两字。他们白手起家创立的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年收入过亿的知名企业,方海东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他不抵触这个称呼,更不为这个称呼而得意。实际上,身边许多同学并不知道他“家底”如何——他不缺钱,可经常身穿淘宝买来的“六七十元便宜货”;他在外打工,但不会流露出怨天尤人、自轻自贱的神态。 

  方海东说,可能是因为见证了父母从零开始打拼的过程,所以没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当他看到给“富二代”贴的许多夸张标签时,从来不会有“代入感”。他觉得,只要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忽略自己的身份,就不会“躺枪”。“其实我认识的大多数‘富二代’,都过着普通生活,没有不良嗜好,也能够和大家打成一片;只是舆论常常将目光聚焦在少数人身上,以至于把这个群体‘妖魔化’了。”

  虽然他选择“忘记”自己的身份,尽可能过得“随意一点”,但有时也难免为“富二代”的身份所累。例如,他曾为学校外联活动拉赞助,但电话一遍遍打过去,却只换回不绝于耳的拒绝声,同学们一筹莫展。按有些人的思维,很容易会想到走捷径,向父母、亲人求助,但方海东“不敢”这么做。“如果别人事后问起来,我很难解释,怕别人不能理解。”所以他只能继续打电话,或者尝试跑到公司去找负责人。好在最后,他的诚恳得到了回报。

  打工:从纯属赌气到积累经验

  父母希望方海东多学点英语,以便早日出国深造,试着说服他尽快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可是他觉得,这样太“浪费钱”。“我不喜欢被不停‘灌输’,也不喜欢直奔终点而遗忘旅途风景;还是偏爱自己一步一步去感受生活。何况,我觉得很多人选择出国是在逃避国内压力,去国外追求一种脱离约束的放纵生活。”方海东坦言,“我虽然不算刻苦,但还是希望大学里能多一些收获,我知道自己更适合留在国内。”于是,他在和父母的争执中,坚定地做起了兼职,希望有一天,父母能够读懂自己。 

  大一暑假,头一回去拉面馆做兼职,纯属意外。有一次和父亲争吵后,银行卡被冻住,方海东开始感受到什么叫“为生活所困”。那时,他没有期望从那家小小的拉面馆学到多少。他的想法很简单:“挣点钱,顺带体验生活,向家人证明自己。”他不喜欢被父母用生活费捆绑住手脚,觉得靠自己双手挣来的钱,用起来更“理直气壮”。 

  然而,想赢得尊严,并不容易。上班第一天,他就出了纰漏——给客人点错了两道菜。“我记性不太好,以前念中学时,就常常记不住英语单词。”好几页菜单上密密麻麻的菜名,让这个有点健忘的男孩几近“晕眩”,无法迅速找到客人点的菜,还点错了两道。幸好老板体谅他是第一天上班,帮忙安抚了客人,并没责罚。但方海东还是觉得很愧疚,当晚回家就捧着菜单,一遍又一遍地背。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英语单词“抛弃”了他,但菜名总算是“长”进了他脑中,他很感谢上班第一天敲的警钟。 

  现在,方海东对兼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他开始注意拉面馆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模式,会思考老板做出每个抉择的原因;也会认真对比自家店铺和其他店铺的优劣,适时提一些建议。他觉得,兼职成了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书本上看似空洞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爸妈就是从最底层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基层经验很重要。”

  寄居老师家中,从小学会独立

  这个大二男孩比多数同龄人含蓄内敛。他分析,可能是因为幼时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长期寄居在老师家中。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他常感委屈;尽管老师对自己很好,但那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温暖。时间一长,他慢慢习惯了独立生活,学会“隐藏”情绪。 

  “我会烧菜,会一个人做很多事。”回忆起有些孤单的童年,他的语气十分平淡;父母早年的“疏远”,让他失去了温室里的溺爱,养成了简单率真、温柔可亲的性格。 

  如偶像剧里演的那样,他对父母、尤其是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父亲曾多次固执地为儿子规划发展道路,也曾多次阻挠他做那些自己很喜欢但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事——包括打篮球、留在国内读大学、与家境差别较大的女友谈恋爱;另一方面,父亲出众的商业头脑与交际能力,以及为了实现自我目标的不懈努力,又令方海东刮目相看。 

  不过,他并没有像某些偶像剧中男主角那样,决心自创一番事业来向父亲证明自我;他想要用一个温馨的家庭来告诉父亲,自己可以过得很好。“将来我想把六成精力用于家庭,四成精力用于事业。”他觉得富裕家庭的父母大都将至少八成精力放在了事业上,却忽略了家庭,这是少数“富二代”内心孤独,甚至走上歧途的原因之一。

  打工艰辛,理解父母创业不易

  自从打工以后,方海东逐渐改变对父母的看法——以前“多有怨言”,如今“有些理解”。他的周末常被兼职挤得满满当当,一天8小时工作,让他体会到赚钱打工的艰辛,也想到了父母多年打拼事业的不易;也是从那时起,他对父母的抵触情绪开始渐渐消解。 

  “我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文化水平不高;能有今天的事业,是他们千辛万苦换来的。刚创业时,他们常常熬夜工作,以至于现在公司稳定了,凌晨才能睡着的坏习惯还是改不了。但是,他们早上七点又必须起来工作,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几乎没有休息日。” 

  打工至今将近一年,方海东已经能够充分体会父母创业的艰辛。在拉面店,有时也会有顾客对他流露出鄙夷和不尊重。刚开始,方海东觉得很委屈,心想:“我家境比你好多了,何必来这里‘自取其辱’?”但他会迅速调整,尽快让自己心平气和:“反正我也是来打工赚钱的,受点苦也很正常。父母当年创业时,肯定受过比我多得多的白眼和屈辱,相比之下,这点委屈根本不算什么。”

  继承家业?不排斥也不顺从

  家长自然希望儿子将来接手企业。有的“富二代”选择抗拒,自我放逐以标榜个性,让父母伤透了心;有的则懒于自我奋斗,心甘情愿被父母“牵着鼻子走”。方海东属于第三类,在父母铺好的道路旁,另辟一条平行轨道,希望用“殊途同归”圆梦,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他不排斥接手家业,反而很期待从事公司的管理工作。“如果以后接手,我会很关注公司普通员工的处境,会花大量精力去做公益。”这些,与他长期的打工生活不无关联。

  店里有许多来自外地的全职服务生,为了留在大都市,终日为生计发愁、奔劳。方海东听他们诉说买不起房的窘境、抱怨物价高涨、描述紧巴巴的生活,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正因为‘富二代’身份,我对未来生活没有太多恐慌,所以才更应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 

  怀着感恩的心,他有时会想:“为什么我不试着多迁就别人呢?迁就那些生活不如自己顺利的人,迁就日渐年迈的父母。”

  谈到“继承家业”的下一步计划,方海东准备去找一个更正式的实习岗位,希望得到更多锻炼。他还非常谦虚地询问了记者实习的经历,若有所思地盘算着下半年的实习计划。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方海东没有流露出什么特别的情绪,既没有年轻人的激动,也没有商人的老成。他轻柔地说:“父母看到我打工,很心疼,有时会偷偷地帮我把拉面馆工作服洗净、叠好。”那一刹那,他觉得,离父母完全读懂自己的那天,已然不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6版:百宝箱/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心灵屋
   第08版:毕业秀/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职前事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抢鲜看
   第12版:穷游家/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畅聊吧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拉面馆的打工仔“富二代”的平常心
大学生版大学城/第四维03拉面馆的打工仔“富二代”的平常心 2014-06-11 2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