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第六届“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日前落幕,上海大学《“你我同行,快乐成长”——白血病儿童社会性需要与医务社工服务探索》项目获特等奖。项目以上海市同济医院白血病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医学-心理-社会交互模式,分析患儿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状况,力求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在这次难得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大学生们为白血病患儿送去了微笑,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成长。
同类项目 没人做过
李燕飞是上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学生,也是本次项目主要负责人。她介绍,团队通过前期调查,发现白血病儿童在住院过程中尽管获得了药物治疗,但是由于治疗时间至少需要3到4年,让本该上学的孩子被禁锢在病床上。常年的医院生活也使孩子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出现障碍,他们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一些偏见。
“同类项目之前没人做过,我们完全是从零开始,没有可以效仿的模板。”李燕飞坦言。前景未知,资源稀缺,团队为何还愿意继续关注这个长期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她回想起项目开展前的点滴细节。“同济医院和上海大学共建社工部,双方有相互对接的渠道。班级导师的研究生在同济医院实习,有一定实践经验,也给了我们团队很大的帮助。”她说,“我们是社工专业的学生,都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希望通过团队的微薄之力,给患白血病的孩子们送去一点爱和温暖。”
初次介入 困难重重
“困难确实不小。”谈起实践过程,李燕飞有些激动,“社工初次介入,难免遇到排斥。白血病患儿免疫力低,容易被病菌感染,家属有各种担心,问这问那,在活动中很多小朋友都戴着口罩,也是为了避免感染。”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学生们请由护士长出面解释,逐渐取得了家长的信任。
“调查问卷也存在一些问题,是我没有考虑周全。”实践前期的一份调查问卷,设计有漏洞,又因为孩子们年龄普遍偏小,于是他们及时调整,增加了访谈的比重,从日常互动中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意想不到的困难还在后面。一些孩子后来陆续出院,“入院治疗一段时间,回家休养,再回医院复查,如此循环往复,其间病情可能好转,但也有小朋友永远地离开了。”李燕飞感慨说,“有小朋友过世,让我们非常难过。”生命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令学生们唏嘘不已,“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小组活动 温馨动人
“小组活动是项目的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团队成员共同设计。可以通过活动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提出改善建议。”李燕飞介绍,通过分组制定小组契约书、自我介绍、画自画像、优点甜甜圈、故事朗读、合作搭城堡、编织简单物品等多样化形式的三方互动,既提升小朋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增加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与支持。
“小组活动全凭自愿,如果孩子们觉得不适,可以直接拒绝。”有一个小女孩令李燕飞印象深刻,“她前一天刚做了化疗和骨透,本不适宜参加活动,但是她非常积极,做到一半身体吃不消,无奈退出,她大哭了一场。我们也很难过,和她约定明天再来。”
李燕飞回忆说,“最后一次小组活动,一个女孩非常坚强,由于骨透时间临时提前,她没有家人陪伴,也不要我们陪,坚持一个人去,回来时还带着笑容,让我很惊讶,也很感动。”她的声音有点哽咽。
脚踏实地 延续项目
在知行杯的成果展示环节,他们专门编订了一本针对白血病儿童的《服务手册》,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服务手册》相当于活动记录本,可以由小朋友单独记录,也可以和家长一起记录,是质性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李燕飞和小伙伴们从来没想过获奖的事,“只是一门心思想把项目继续脚踏实地延续下去。”
要想继续深入,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她叹了口气说:“现在社工专业人才流失很大。我们欢迎其他专业的同学加入,只要对社工或义工活动感兴趣的,有责任心的,就行。”
李燕飞爽朗地笑了笑说:“考虑到医院和患者本身的需求,除了社工定期参与,在其他空闲时间,他们也需要更多志愿者来参与服务。”她想了想,又强调说:“但是志愿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不要传染给患病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