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也透露,上海预计在2015年前完成对全市大中小学心理教育评估考核,1500所中小学均需达到配备心理辅导室等考核标准。
教材编写突出上海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集合了10余所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专家,历时一年完成。整本教材深入浅出,既有最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前沿知识,又有10余所高校一线心理教育和咨询专家从与数以万计学生的互动中提炼而来的典型真实案例,并加入专家独到专业的分析点评,让人一目了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持有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教材相关负责人说。
由于上海处于改革开放的高地、前沿,因此上海的大学生和其他城市相比,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像文化的交融性,生活的高压力、快节奏和选择的多样性等,所以上海的学生会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这本心理教材在编写时突出了上海特点,且体现了都市与时代特征。
上海高校已有有效机制
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有效的体制与机制。比如,目前,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有“三级工作网络”,即校级层面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学院有辅导员、每个寝室设一名学生心理委员,这在全国已经走在前列。又比如,上海高校建立并有效运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号,并且依照危机干预指南开展专业干预。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海燕教授说:“或许有人以为我们之所以编写这本教材是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突出,其实不然。根据相关研究与日常工作中的了解,大学生群体与社会上其他群体相比,总体上来讲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并无明显、突出的差距。当然,大学生由于他们处于特定的年龄段,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发展课题,但每个年龄段都会有其对应的心理特点,这很正常。”
《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本教材集中了10余所高校最骨干的心理咨询教师,既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导引,也是学生自助学习心理知识的好资源、工具。
不过,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心理健康三级工作网络还没有将效率发挥到最大,例如原本设计“每个寝室设置一名心理委员”,可以进行同辈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但实际上不是每所学校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有问题要及时敞开心扉
心理疾病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都能够改善、能够痊愈。因此,心理专家呼吁,对周围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要加强关注度和重视度,关心他们,让他们向父母、同学和朋友敞开心扉,必要时引导他们向专业机构求助;而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也应该正视问题,主动求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高度关注了高校心理专家在日常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所凸显的那些问题,如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问题、危机防御等。学生阅读这本教材,有助于他们提升自我意识,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前瞻性地防御问题的发生,也可以知道什么是危机的警号,了解如何自助与互助。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