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多人对于“音乐剧”的概念,仅仅停留在《猫》《西贡小姐》《剧院魅影》《悲惨世界》这号称“世界四大音乐剧”的剧目上。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被誉为“戏剧界中最华丽的表演形式”的音乐剧,背后有着曲折的演变和发展。小编今天就带你一起,跟随着“七幕人生”的讲座,一起探探音乐剧背后的故事。
源起于英国兴起于美国
何为音乐剧?官方地说,音乐剧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一种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歌剧体裁、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不过,大众似乎对音乐剧有一种误解。很多人觉得音乐剧就意味着一定要进到剧院去看,然而事实上就广义的音乐剧表演形式来说,我们生活中很多其他的艺术也呈现出了音乐剧的表演方法。例如前两年很流行的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例如迪斯尼的经典连续剧《high school music》 ,再如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这些剧作里的演员和角色都会在自己的表演和叙事中穿插歌舞:故事讲到一半停下来唱歌,唱着歌又突然开始随着节奏舞动……
这种内涵丰富、形式多变的表演形式,不可不谓是美国文化娱乐产业的集大成者。它用歌舞、台词、动作和舞台技术来叙事,不拘泥于舞台,不抛弃于故事。说到故事情节,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由于《剧院魅影》这一著名音乐剧在中国的宏大影响,很多人会直接用这部剧剧名的前两个字“歌剧”来称呼“音乐剧”,以为它们完全等同。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误解。“歌剧”的表演重点是歌唱部分,并且唱法常常以美声为主,其中的演员也不需要和所扮演角色的年龄外貌相符;例如帕瓦罗蒂就在歌剧表演中可以扮演几十年的年轻小伙子。然而“音乐剧”的要求则颇为苛刻,它不仅要求演员“唱、跳、演”三项全能,而且还需要包容丰富多样的唱法,演员与所扮演角色的年龄、外貌匹配度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同时,“音乐剧”比“歌剧”更强调剧情所在。
百老汇和西区两大聚集地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繁密集的地方,一定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伦敦的西区。我们平常也多用“百老汇”这个称谓来指代那些在百老汇上演过的上座好、口碑佳的音乐剧,或者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那么,要怎样的音乐剧,才能戴上“百老汇”这一华美的充满赞誉的“皇冠”呢?它的评价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域百老汇的三十六个主要剧院上演过。而且也只有这些“宠儿”,才有机会参选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的最高奖“托尼奖”的评选。相对应地,在英国,只有在伦敦注册的四十九家主要剧院上演过,才能评选英国最重要的戏剧及音乐剧奖“奥利弗奖”。
观看这两个奖历年的获奖剧目,我们也许会感觉出英国和美国音乐剧细微的差别所在——美国音乐剧风格更加多样,也更加轻松;而英国音乐剧正如其昂首的绅士一般严肃。
说到“托尼奖”,它应该是美国最好看的颁奖典礼了。你能在一次典礼上看到演员们将参选剧目进行浓缩式汇演,甚至会看到很多美国著名演员在此又唱又跳;因为才艺颇全的他们总是将回去参演音乐剧视为一项很高的荣誉。同时,还有很多全球著名的影视巨星其实最早的发光地也正是在音乐剧上,例如“金刚狼叔”休·杰克曼,他二十来岁的时候正在音乐剧舞台大放光彩呢。
当然,除开最负盛名的英美音乐剧外,其他语种和地区也颇有佳作产出。例如法语音乐剧就有《小王子》、《莫扎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巨作,而改编自名著也是它最大的特点。至于德语音乐剧,去年在上海受到空前热烈欢迎的音乐剧《伊丽莎白》便是其中佼佼者;甚至可以说,这部剧是所有小语种音乐剧中最红的一部。而在亚洲,音乐剧发展最为红火的必然是日本和韩国了。它们引进的剧种剧目多,本土化制作和改编也极为丰富。例如日本的宝冢歌剧团在引进音乐剧后,会沿袭自己剧团的特色,将所有角色全换成女性来扮演。
百老汇最先从“秀”到演
百老汇音乐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发展初期,它首先完成了从“秀”到“剧”的演变;也就是说,它之前只有歌舞表演,而没有角色和剧情的贯穿。1927年第一部音乐剧《演艺船》出现,奠定了美国音乐剧场表现形式的基础,揭开了美国现代音乐剧发展史的序幕。它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前瞻性,其美学意义和价值多为后来的作品借鉴探讨。但它仍然缺乏贯穿的剧情,直到1943年《俄克拉何马》出现,人们才真正运用了音乐和舞蹈来刻画人物和故事发展,让音乐剧有了引人入胜的剧情。
随后的五十到七十年代,音乐剧则走到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时,它将自己的重点倾向“叙事歌舞”,将对剧情的强调发挥到极致。同时,由于故事的可读性,它们大多拥有了自己的电影版本,基本上卖座的音乐剧都会被翻拍成电影。一些另类的艺术元素也慢慢地被运用到音乐剧中,例如踢踏舞元素,在我们熟悉的电影《雨中曲》中就有着大量的应用。然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剧主题单一,大多聚焦于讲爱情故事。不过当时人们满足于这种状态,百老汇和西区的剧院持续繁荣着。
八十年代的百老汇,遭遇了一次重大的滑铁卢。一批来自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制作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占领了百老汇剧院的舞台,横扫了托尼奖几乎全部奖项。美国的音乐剧创作行业一片衰退。这或许和当时美国的音乐剧过于依赖音乐有关;它和流行抒情歌曲的步伐保持一致,只继承了过去的沉稳,却没有创新元素,因而被打压。九十年代美国的摇滚乐复兴,新的音乐形式也帮助音乐剧发展更上一层,终于走到了“现代音乐剧”阶段——更加包容、多元。百老汇的光彩也终于回归,例如《吉屋出租》等一大批音乐剧开始叱咤风云。
此外许多“外百老汇”(不属于百老汇三十六个主要剧院成员、多半由一些剧团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剧院或租用的旧厅堂和地下室演出的组织团体)的作品也渐渐有机会被般上百老汇的舞台,让这一批九十年代后的小制作得以大放光彩,例如《Q大道》。而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人也参与到音乐剧的制作中,例如著名的《长靴妖姬》这部剧的音乐制作就是当时为天后麦当娜制作唱片的老前辈。当时这种风气极盛,许多老前辈都纷纷投入音乐剧歌曲的编撰中。大量元素支撑着百老汇更进一步,多种手法和形式在这里层层交融。可以说,发展到九十年代的百老汇,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们的音乐剧里做不到的。
音乐剧观众也需遵守礼仪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想要和音乐剧来一次美妙的邂逅,你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当然是相关的礼仪啦。不用紧张,看音乐剧并非像你想象的那样,一定要正装或晚礼服加身,只要穿得整洁大方就好。专业人士会建议你买一本场刊,看看上面对这场剧大致情况的介绍,补充一下背景知识,让自己更加有专业范。注意不要把食品和有色饮料带入剧场,保证自己全身心都被舞台吸引哦。这样,当演员的每个唱段结束时,你都可以及时地热烈鼓掌,有包袱也尽管笑就好,不需要等到整场唱完再一起喝彩。同时,为了保证演员表演不受干扰、剧目版权不受侵犯,剧场也是不能拍照录像的哦。如果你实在太爱演员们,欢迎在演出结束后“骚扰”他们,说不定合影和签名都是手到擒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