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特别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传言四起 闻听惊心 权威沉默~~~
传言四起 闻听惊心 权威沉默~~~
传言四起 闻听惊心 权威沉默~~~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言四起 闻听惊心 权威沉默
“问题食品”,其实问题不一定在食品
  焦点关注

  皮鞋很忙、袋泡茶很伤、蜜饯不轻松……这些年,“问题食品”总是层出不穷,渗透到鸡鸭鱼肉、果蔬、零食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说,除了权威部门确凿调查出的问题外,一些所谓的“不安全”其实始于以讹传讹的流言。然而,还是会有很多人发问:如今到底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放心吃的?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震宇日前借题为“舌尖上的理性”的讲座,给出了部分答案:“有一大部分民众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许只是出于普通民众对现代农业和食品生产模式的误解。”他认为,对此的恐慌心理大可不必。                      ■文/记者  马欣然

  外国的并非绝对安全

  我们会不惜重金海淘进口产品,因为相信国外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问题,但杜震宇教授认为,这可能只是国内消费者的一厢情愿。他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法国和挪威从事食品安全有关的生物学研究,并担任挪威国家营养与海洋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身在海外多年,他看到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并非是食品问题的净土。杜震宇举例说,2010年,德国发生了因鸡饲料污染导致的鸡蛋二恶英超标,2011年欧洲毒黄瓜大肠杆菌超标导致20多人中毒,而这些,也仅仅是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一小部分。“这说明,即使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可能比我们更加完善,但未必就一定能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在前不久的欧洲“马肉风波”中,有人认为无非是将马肉代替牛肉,怎么就必然危害健康了呢?“其实这一事件的本质是,不符合人类食用标准的农业产品进入了食物当中。”学者进而解释道,在欧洲,牛肉的各项检测标准很完善,而相反,许多国家根本不食马肉,因而对马肉的监管标准远低于牛肉。所以,在“马肉风波”中,被人为掺入到牛肉中的马肉,其安全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食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不单我们在面对。”杜震宇教授说,除了监管漏洞、黑心商贩外,还要认识到,环境污染也是威胁人类食品安全的主要元凶。“而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一边渴求绿色、天然的农产品,一边又不断追求可能导致农产品不再绿色、天然、安全的新科技和生活方式。因此,常保持一颗为人类子孙后代担忧的心灵,意识到自身在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和地位,或许是我们比过分担忧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事”。

  真是取舍两难!

  野生的反而难控质量

  也正是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野生的不一定比饲养的更安全。“你不知道野生鱼从何而来,说不定它就生长在一个工厂排污口附近。”杜震宇教授表示,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习惯拒绝野味的原因。

  他曾和我国原卫生部营养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对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五大城市市面上常见的24种水产鱼类体内的污染物进行了全面检测。结果显示,虽然养殖鱼类体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但均远低于国际和中国的安全限量。相反,我国东南、东北沿海捕捞的野生鱼类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则远远高于养殖鱼类,有些甚至高于国际和中国的安全限量标准。由此可见,野生鱼未必比养殖的更“绿色”。

  自然界中,污染物的积蓄随着食物链的层层传递而被沉积、富集和浓缩。而在正规的人工养殖环境下,鱼类往往用配合饲料进行喂养,这就减少了鱼类积累污染物的食物链环节,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养殖品种的污染物含量。“大规模、集约化的水产养殖的安全性现在越来越高,正规企业在水质、饲料、鱼的样本等环节层层监控,相反,野生动物则无法监控它是否安全。”

  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

  走进超市,拿起一样食品,看到产品说明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名称,你会不会望而却步?学者向记者形象地打比方说:“食盐、氯化钠、NaCl,哪种可食?它们其实代表了同一种物质,但由于长期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读,造成看到后两种名称感觉不适。”他认为,人们容易对不熟悉的事物心生恐惧,但食品添加剂不等同于苏丹红、三聚氰胺这样的非法添加物,只要用量符合标准,对人体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当然,还是提倡少吃零食,多在家自己做饭,勤俭节约,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杜震宇教授表示,无碳、“光盘”其实都与食品安全挂钩,而根据营养学的经典理论——不挑食,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那么也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避“躺孕着药中枪”

  据检索,黄鳝养殖使用避孕药的最早说法始于1998年,但当时人工网箱养鳝技术刚起步的时候,湖北、江西有些养殖户,在黄鳝快怀卵时,为了给黄鳝“避孕”,使用过避孕药。效果适得其反,不仅没避孕成功,还造成黄鳝大量死亡。

  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博士王永杰介绍,黄鳝幼龄全是雌性,经过性逆转,三年后变为雄性。雄性体大,雌性体小。而避孕药所含为雌激素,用避孕药催肥,从生物学角度讲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黄鳝要变成雄性才更肥大,雌激素只能让黄鳝更“母”更小。此外,黄鳝味觉很好,常常拒吃有异味的饲料,使用避孕药还会导致黄鳝抗病能力下降,增加死亡率。

  还有专家做过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激素的黄鳝,一个月内生长速度比不用激素的黄鳝快了大约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高剂量组死亡率高达90%,中剂量组70%,低剂量组50%,3种激素导致的结果基本相同。

  关于黄鳝和避孕药的“绯闻”,一直闹了很多年,直至今日很多民众都没搞明白。而与“被用避孕药”的食物还有黄瓜、虾和大闸蟹等,最终在科学的解释下,都被证实为胡说八道。

  植物激素与人体无关

  横剖草莓,如果中间空心,则打了膨大剂……这是一则流行于民间的生活小常识,但杜震宇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膨大剂已在全世界安全地广泛使用了几十年,涉及两代人、几十亿消费者,根本不用担心它是食品安全问题。”以生物学的解释,膨大剂属于一种植物激素,它与人体不会产生任何反应,“植物与动物亲缘关系很远,动物激素只能影响动物,而植物激素只能影响植物,两者无法交互影响。”杜震宇教授打比方说:“激素与生物相当钥匙和门锁的关系,什么样的门配什么样的钥匙。如果门锁与钥匙不配,永远都打不开这扇门。植物激素不可能和人体发生关系,就好比黄瓜不能和人结婚生子的道理一样。”

  学者认为,有时候,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心,往往都是不够理性,缺乏思考,在没有可靠证据权威说法出现之前,就宁可信其有地散播不正确的消息。比如近来流行的“顶花带刺”黄瓜涂抹避孕药的说法,如果难以判断到底是否真实,可以先检索学习一下避孕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这些用于人类的动物激素是否能影响植物。只要养成这样良好的随时学习的习惯,就能增长自己的科学素养,也能以理性的态度提高自己对于未知事物的辨别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情理与法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居家布置
   第07版:缘份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名人生活
   第16版:爱心善举
“问题食品”,其实问题不一定在食品
谁来尽快辟谣
没问题的“问题食品”
家庭周刊特别关注02“问题食品”,其实问题不一定在食品 2013-05-01 2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