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妈们“鸟枪换炮”用上了智能手机,通讯利器顿时改变了两代人的生活,是“加好友”还是“拉黑他”?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从现实搬到了虚拟社交空间,通过当下最流行的微信,演绎出烦恼也感受到温馨。
妈妈手机不离身
前几个月,小叶的妈妈下载了微信软件,并非子女推荐,而是远在老家的亲戚朋友推荐。小叶妈妈50出头,要不是来沪帮儿女带孙子,现在一定还活跃在艺术舞台。她爱好文艺,喜欢社交,可如今却只能被圈在家中。“一天的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和孩子,就算出门也大都走不出小区。”小叶和老公非常理解老人的苦闷,因此也支持她用微信。
可老人本就不太用电脑,对着触屏手机一头雾水。怎么加好友、怎么输文字、语音留言如何操作,一大串问题随之而来。有时,小叶向妈妈解释一次还不够,老人把每个按键功能和位置用笔记在纸上,看着妈妈费力的样子,小叶不断劝自己一定要耐心。
手把手教了一个多月,终于把老人领入门。从此,小叶妈妈几乎手机不离身,只要得空就和老家的亲人、老姐妹聊天,心情也舒畅不少。还学会了转发帖子,小叶在公司上班时,时不时能收到妈妈发来的微信,除了问她是否回家吃饭,还有诸如“红茶配柠檬的养生之道”“难得一见的世界美景”“300部电影剪辑的3分钟短片”。小叶都会莞尔一笑,她的下一个计划是通过远程教学,教会仍在老家的爸爸使用微信,这样老人就能随时随地“见到”“听到”老伴和小孙子了。
“赞”也要“抢沙发”
微信的新好友里某天突然跳出了父母的名字,夏雪一点也不惊讶,“他们一直很潮”。小夏现在是大三学生,父母是60后,就连他们的工作单位都建了微信群,有事谈工作,没事发趣味链接。因为在外求学,夏雪和父母现在很少打长途电话,沟通尽在微信中。
父母能在“朋友圈”里了解她的一切动向。女孩熬夜看动漫,凌晨3点半掩不住激动发了条“好感动”,隔日就被质问怎么这么晚还不睡,孩子回复了一个吐舌头的鬼脸,父母只好又评论道“拿你没办法,在外照顾好自己”。
夏雪发现,妈妈无论“青红皂白”,只要是自己发在朋友圈里的动态信息,都会一律点“赞”。女孩最近成功地在网络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把网站链接发到微信上,几秒钟后,妈妈“抢到沙发”第一个点“赞”。然而,女儿事后知道母亲其实当时还未读过自己的小说,“妈妈说,只要是我发表的,一定好,为我骄傲。”
通过微信,夏雪还发现父母鲜少向她表露的心迹。爸爸喜欢用寓言故事来描述他的价值观,不过他的人生哲学经常引发父女间的微信口水战。“他认为要难得糊涂,我觉得要分情况,人的一生如果从未清醒真是白活一场。”辩论整整持续一周。
加父母怕“露馅”
最近,小秦的爸爸终于换了手机,通过电信套餐办理了一部可以上网的智能机,掀起家中小小波澜。爸爸数月前就“加”了小秦,而另一端的验证至今还未得以通过。“每次他问起,我只好支支吾吾转移话题。”
不愿“加”家长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像小秦这样,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但却摆脱不了“童年阴影”。“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QQ里上过当。”回忆当年,小秦哭笑不得,“他们千方百计想加我,化名伪装成十几岁的小姑娘,还取网名叫小酒窝。”因为想试探一下父母,小秦最终通过验证,立马被当头一棒,父母教育他,不要轻易和陌生人交谈。紧接着,QQ成了窥探儿子的好工具,考试成绩的好坏可以从QQ签名里动察出,有没有早恋可以从其他好友那儿打探到。最让小秦无法忍受的是,说教的场所从饭桌上搬到了QQ上。
“微信、微博是我仅有的,与他们没有交集的私人空间。”小秦想要守住隐私,可又在掂量。朋友建议他可以设立朋友分组,先“通过”,再“屏蔽”,这样就不会“露馅”。
“或许现在爸妈已非那时管头管脚的模样,可能他们特别想和我亲近。”想到这些,小秦还是觉得社交网络的朋友圈不应该特别排斥家长。
链接
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师认为,微信平台是用来分享的,爸妈如果以指导孩子工作生活的姿态出现肯定不受欢迎。同一篇励志文章,如果是爸妈发的,孩子就觉得不爽;如果是朋友发的,就还过得去。因为有些孩子潜意识就觉得你发这种励志文章就是因为我这些方面做得不好,是指责我。如果父母的意见太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看轻,引起不快情绪并反抗。建议如果真想在孩子的朋友圈里如鱼得水,有时点个“赞”,不要多说就可以了,在网上就当看客,如果孩子真的关闭了朋友圈这个沟通通道,爸妈也要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