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盲约
你知道现在美国人最普通的约会模式是什么样的?在Tinder发现他一张不错的照片,去Facebook搜搜有没有共同朋友,再看看这个人有没有Twitter,(有Instagram的话则会加分),最后用即时通信工具联系。简而言之,现在的交友方式是O2O(Online to Offline)。
不过我们当然不会再嚼交友软件这么老套的梗。我们想说的是,不管是微信还是陌陌,这种已然大众化的沟通软件恐怕以后会慢慢退出“盲约”根据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个性化、更高安全性、基于兴趣端或熟人社交圈的应用。比如现在大火的Tinder,它会基于你的地理位置,每天为你“推荐”一定距离内的4个对象,并根据你们在Facebook上面共同的好友数量、你们的兴趣和关系网来为你做推荐。再比如广受国内文艺小清新们推崇的lofter,或已经被资深吃货玩high了的“食色”,都是将有相同爱好或活动范围的一群人拉进一个小社交圈。其实这就有点类似于大学时代的兴趣club,涨姿势的同时,也绝不能放过一个帅哥的活口。
手机谈爱
有种APP不是用来约会的,而是用来告诉对方,我们时刻想着他/她,卖荫求关注,就像Facebook里的“戳一下”,俗称就是“撩拨工具”。这种无语言的交流让你们不在一起的时候也能时刻感受到对方的腻歪。中文有个APP叫作“小恩爱”,也是类似的情侣必备软件,打造虚拟恋爱小窝、显示彼此距离、一键叫床神器、第一时间知道女伴来那个了、一起做点有趣的事……这可比在朋友圈里秀恩爱文明高端多了。
初次约会
美国有个街头采访,高达75%的已婚受访对象表示在第一次约会时就跟现在的伴侣亲吻了。你会说“哦!这是美国”,但其实相比欧洲,美国人在性方面并没有那么开放,而且20年前的美国正是现在的中国。有一部美韩合拍的电影叫《第二次爱情》,趁着春节休假去下载观看吧。ONS可能意味着one night stand,但对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成为one night start。不要为了做拧巴的“好女孩”而放弃一段可能恋情的开始。
速战速决
现在不只是约会很快,确定关系也很快了。国外一个调查表明,现在25岁以下的人开始互称为男女朋友的周期为24天,比父辈们快了3倍。这个见怪不怪了吧,很习惯在公开场合互称“老公”“老婆”的情侣们,有可能才认识没几天而已,“亲爱的”也早已经像“帅哥”“美女”一样是公开的称呼了。不管如何,速食也好,细嚼慢咽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缘分并不因你们确定关系的快慢而多一点或少一点。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关系初期,当自己的另一半听到你在朋友面前介绍她/他为“我的女/男朋友”而不是仅仅是“我的朋友”时,那种受用感会比你在私下亲她/他十次都管用。
浪漫私奔
说走就走不再是一句提升你格调的空话,而成为你们继看电影、唱K、逛街、宅配后的另一平常爱好。打个飞的去重庆吃碗龙抄手或坐个动车到青岛住一晚涵碧楼的开销可能比你在上海吃顿牛排还便宜。如果你们恰好有个善解人意的老板,搭上周末再翘班两天已经足够去垦丁鸳鸯戏水或者墨尔本做个双人SPA。不过即使懒得动身,越来越多的情侣酒店也能实现你们夫妻俩在家门口开房那种既刺激又特别的愉悦体验。你看看人家小贝夫妇,之所以儿女一箩筐感情还好得人神共愤,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绝不在豪宅里做孵化器,据说这两位已经把伦敦最好的酒店都睡遍了。
藕断丝连
尽管分手的时候我们狠狠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联系前任,但事实是,社交网络恰恰纵容了这一点。你不舍得删掉的电话号码,都转化成了微信里让你欲言又止的新好友。从没想过和前任的距离这么近吧?联系?还是不联系?不只是最近的前任哦,社交媒体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联系初恋。据专家分析,最流行的“重寻旧爱”的年龄是30~35岁,大概是初恋结束后10年的时间。很难理解吗?接近35岁的人们,会有一种潜伏已久的青春将逝未逝的危机感破壳而出,这种危机会唤起对青春岁月美好感情的极度怀念,现在只需要动动手指便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对方的境况和动向。
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