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门神”,内容上都是表现吉祥、喜庆、欢乐、美好的事物,或以典故、成语作为主题,有情节,有故事,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近年来,在国内收藏市场上,收藏年画的人也有所增多,年画的行情逐年提升。在拍卖市场上,年画的表现也非常突出。2004年,在广州嘉德举办的国内首场年画专场拍卖会上,共有180件年画拍品参加了拍卖,其中的一对清代初期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尉迟恭沥粉金门神》和《秦琼沥粉金门神》,以9.02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我国年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同时,一幅反映中国鸦片战争前边界原貌的清代黑白木版年画《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也拍出了8.47万元的高价。此外,像杭稚英、金梅生、李慕白等名家的作品,也都以数万元的高价成交,引人注目。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年画大放光彩,由于有了一大批著名画家的积极参与,这一时期精品百出,作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材更是非常广泛,英雄人物、祖国建设、壮丽山河、自由婚姻、幸福家庭、科学知识、历史人物等,都在年画上出现过,很多思想上、艺术上堪称一流的优秀年画作品也是出于这个时期。
由于年画是张贴的艺术品,人们买回以后,绝大部分都贴在墙上,揭下旧的贴上新的,因此很少有完整保存下来的。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年画流传至今的已经很少,大部分都用在了购买张贴的消耗上面;此外,书店库存的剩余年画,多数也被当作废品处理掉。
因此,鉴于年画存世量少,一些难得一见的精品一旦保存下来,就很有收藏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收藏行业来看,热衷年画收藏的藏家并不多,年画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所以普遍的价格也不是很高。
对此业内专家提醒年画收藏爱好者,现在收藏年画正当时,藏家在淘到精品的时候可以适时出手,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