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整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地面长期定位观测、卫星遥感反演等数据,评估项目组发现:“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和超标率均逐年下降,大多数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
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夏季臭氧浓度和超标率攀升,重点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问题显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认为,长三角、成渝和中西部地区夏季臭氧超标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程度。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控,说明我国大气污染控制进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新阶段。
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冬季重污染对全年PM2.5平均浓度有明显的拉升作用。2013年—2015年,重污染天气对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地区PM2.5年均值的贡献分别为40%、10%和20%。
研究发现,减少重霾污染天数能够有效降低PM2.5浓度年度平均值。河北省近三年PM2.5显著下降28.7%,主要是因为重霾污染天从130天减少到了50天左右。如果消除近三年平均每年48天的重霾污染,北京大气PM2.5年度平均值就可能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据测算,在重污染天气,每减少40吨污染物排放,PM2.5浓度能下降1微克/立方米;而在非重污染天气,每减少400吨污染物排放,PM2.5浓度能下降1微克/立方米。专家认为,重度污染频繁发生,极大抵消了民众对于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观感受,减少冬季环境空气污染频次及强度应该是未来工作的重点。重污染应急措施只是治标的方法,要从源头消灭重污染天气,核心在于大幅度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革命是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最大的途径。未来两年经济结构调整还有很大潜力,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也将非常大。
专家建议,在持续提高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和天然气,同时严控新增燃煤量,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煤炭的替代。重视整个区域的能源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防止城市中心区高耗煤、高污染企业转移到郊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