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妈咪宝贝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样沟通,孩子不喜欢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尤其关键。但是有些父母不懂得怎么与孩子沟通,运用了一些错误的沟通模式,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存在很多问题。

  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性格。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打岔啰嗦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嗦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嗦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

  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看似眼前的效果“良好”,但从长远来说,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居生活
   第06版:太太厨房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计生协会专版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大手小手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小楼书香
   第16版:名人生活
这样沟通,孩子不喜欢
上幼儿园后 请称呼孩子的名字
研究发现:孩子顶顶嘴脑瓜灵
婴幼儿运动不足影响脑发育
盘点外国孩子怎么过暑假
家庭周刊妈咪宝贝10这样沟通,孩子不喜欢 2016-07-13 2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