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大手小手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度人的优势从何而来
  在欧美国家打拼的中国人和印度人都不少,华人往往以聪明勤奋而出名,但实际上,欧美大企业的高管,印度裔占比高于华裔;在硅谷、华尔街,很多明星高管是印度人,中国人在国际大公司中的表现相对较差;在欧美学术界,印度裔的发展也比华裔强,很多国际著名学者来自印度,尤其在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强势更明显。数据也有证明:美国移民局统计,2016年移民家庭的收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收人中位数最高的印度裔家庭约达10.2万美元,华裔家庭收入中位数则约7万美元,差人家一截。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人的英语说得不如印度人好。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如今中国在大城市的英语教育普及程度不比任何国家差。就算印度人的英语讲得好,中国人在欧美的发展不如印度人,但中国人的英语总不至于没韩国人好吧?但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NGO中,韩国高管比例远远超过他们和中国的人口规模比例。

  归根究底,要反思的是教育的问题。为什么出国前在国内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不少人还是“学霸”,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成功者,到了欧美之后,发展得还不如印度人?第一,肯定不是智商问题,中国人绝不比印度人笨,也不比韩国人笨;第二,肯定不是文化问题,中国人一身炒菜味,印度人一身咖喱味,都不是影响发展的理由。而是印度人和韩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比较符合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而中国的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人的全球化能力。

  印度着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产生创新,在一个组织里表达不同看法的人,在国际社会里更容易被欣赏和器重,因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印度的教育中鼓励这种素质,印度裔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蓄亚·森曾写了《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书中讲述的就是印度人从小到大都爱吵吵闹闹;韩国人本来也遵循儒家传统,但民主转型后也是整天吵吵闹闹;当然,现在最爱吵吵闹闹的是犹太人,我到以色列访问希伯来大学,一个教授说,过去犹太民族传统社会也是非常讲秩序的,现在也是“目无权威”,学生都是来创新的,在观点上才不管什么学术权威。这样的人在国际舞台上自然就比较容易被重视和欣赏,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强调教出听话的乖孩子,强调背诵教科书,做习题,讲求服从能力,从小开始朝这些训练方向引导智力,不倡导批判性思维,更不鼓励挑战权威。从这样的教育体制中层层筛选、一路培养出来的优胜者,到了国际竞争领域,就像是从小就被捆绑而不自知的人,突然要重新学会奔跑一样,难免竞争不过印度人、韩国人,更不要说以色列人。

  郭宇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环境周刊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食界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朱镕基之女:我们家家风挺严
育儿速读
你是哪一种家长
代表委员说了啥
印度人的优势从何而来
家庭周刊大手小手09印度人的优势从何而来 2017-03-15 2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