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人的英语说得不如印度人好。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如今中国在大城市的英语教育普及程度不比任何国家差。就算印度人的英语讲得好,中国人在欧美的发展不如印度人,但中国人的英语总不至于没韩国人好吧?但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NGO中,韩国高管比例远远超过他们和中国的人口规模比例。
归根究底,要反思的是教育的问题。为什么出国前在国内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不少人还是“学霸”,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成功者,到了欧美之后,发展得还不如印度人?第一,肯定不是智商问题,中国人绝不比印度人笨,也不比韩国人笨;第二,肯定不是文化问题,中国人一身炒菜味,印度人一身咖喱味,都不是影响发展的理由。而是印度人和韩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比较符合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而中国的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人的全球化能力。
印度着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产生创新,在一个组织里表达不同看法的人,在国际社会里更容易被欣赏和器重,因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印度的教育中鼓励这种素质,印度裔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蓄亚·森曾写了《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书中讲述的就是印度人从小到大都爱吵吵闹闹;韩国人本来也遵循儒家传统,但民主转型后也是整天吵吵闹闹;当然,现在最爱吵吵闹闹的是犹太人,我到以色列访问希伯来大学,一个教授说,过去犹太民族传统社会也是非常讲秩序的,现在也是“目无权威”,学生都是来创新的,在观点上才不管什么学术权威。这样的人在国际舞台上自然就比较容易被重视和欣赏,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强调教出听话的乖孩子,强调背诵教科书,做习题,讲求服从能力,从小开始朝这些训练方向引导智力,不倡导批判性思维,更不鼓励挑战权威。从这样的教育体制中层层筛选、一路培养出来的优胜者,到了国际竞争领域,就像是从小就被捆绑而不自知的人,突然要重新学会奔跑一样,难免竞争不过印度人、韩国人,更不要说以色列人。
郭宇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