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别两年,《人间世2》再次引发大众关注。尤其是以“生日”为主题的第2集,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了舆论热潮。有一种观点认为,节目将埋藏在“生”里的不堪,血淋淋地摆在观众面前,让更多不适合妊娠的女性觉醒。另一方面,节目也确实将赞颂母亲十月怀胎、讴歌生产的伟大,推演成一场关于“要命还是要孩子”的大讨论。
记者 邓漪蒙 整理报道
1
一场生命的赌注
在这集"生日"纪录片中,记录着一群特殊的母亲,她们本不应该怀孕,却因为对孩子的执念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最后因为身体原因躺在了妇产科的重症监护室里。
比如38岁的林琴已经有两个女儿,希望能有一个儿子,她第三次怀孕了。因为之前生产均是剖腹产,在第三胎产检时发现她的胎位不好,属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在产房里,医生在剖开肚子取出了孩子时,林琴发生了大出血,短短十分钟内,她瞬间出血量达到3000毫升,要知道普通人全身流动的血量也仅为4000毫升。医生知道产房内的凶险,建议她及家属要想保住大人的命只能摘除其子宫。虽然林琴的这次生产,用掉了血库10000毫升的血,相当于给她身体换了三遍血,但幸运的是,她捡回了一条生命,又如愿以偿地收获了一个男孩。
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尽管很多人不理解林琴冒险生子的行为,但毕竟最终故事的结局差强人意。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幸运。在这集纪录片中令人最为唏嘘的案例莫过于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疾病的25岁女孩吴莹。她的病属于典型的妊娠禁忌症,因为怀孕生子很可能给她的心脏造成难以承受的负荷。但吴莹打定了主意要一个孩子,即使已经两次流产,但仍然不顾丈夫和父母的反对,怀上了第三胎。“我想给老公生个孩子,我认为人生圆满就是要有个孩子。”吴莹生前在病床上说。在胎儿七个月大时,医生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决定提前进行剖宫产手术。最后,虽然手术顺利进行,她也得到了一个孩子,但吴莹却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在手术后的第八天,因肺部严重的感染,离开了人世。
在纪录片中,两位女性的主治医生曾痛心疾首地对其他医生说:“以后遇到这种妊娠禁忌症,医生要更坚决一点,要拿惨痛的案例给她们看,反复地说服她们不要冒险,往‘死’里劝。”
2
产房折射出的价值观
其实,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事。不管是林琴还是吴莹,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希望把人生得以圆满,这本无可厚非。可当这种所谓的圆满带来的代价是死亡,真的值得么?
有网友表示难以理解这种执着,“有了孩子可能人生是圆满了,但孩子是无辜的,一个没有妈的孩子会幸福么?”也有网友认为可以理解,认为母亲渴望孩子是天性。“我本人由于先天性凝血功能有问题,终生未嫁。我就不去接受那份爱,因为我觉得我给不了对方一个完整的家庭。我觉得,如果我是她的话,也会这样做。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取决于他自己的价值观。”
诚然,如果谈到价值观,这个命题过于宏大,可谈论女性生命的价值仍然有意义。因为过去很多年,大多数女性的价值观被社会大众的价值观所挟裹。产房是一个窗口。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总有“传宗接代”的认知无形地悬在女性的头上。所以很多女性的价值观是,孩子是让女性完整、家庭完满的必需品,是自己和丈夫爱情的结晶,所以值得用命来赌。
在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看来,尽管她也不赞同“生孩子是为人生圆满”的观念,但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经历,很难站在旁人的角度评判对与错,只能说是一种选择。“对每个人来说,人内心里面最重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很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但在另外一个人心里,却是百分之百重要。”
固然每个妈妈值得尊敬,但我们更希望妈妈们在爱孩子、丈夫和家人前,先学会爱自己。
3
不可剥夺的生育权
在本集纪录片里,“生育权”作为一个核心名词,反复被提起。医生们在遇到妊娠禁忌症患者时,都会进行阻止,但是否继续怀孕生产,权利还是掌握在女性手中。
生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公民的生育权是与生俱来的,是先于国家和法律发生的权利。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生育权与其他由宪法、法律赋予的选举权、结社权等政治权利不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一个女性的身体不适合怀孕,一怀孕就高危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她的生育权都不可剥夺。
在"生日"中,并没有提及太多男性生育权的问题,但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命题。对于林琴而言,两胎剖腹,丈夫为何还要第三胎,孕妇的意志背后是否隐藏着丈夫和家庭的意志?如果丈夫想生,但女性不想生,产妇是否有权利不生?
丈夫有同样享有生育权,即无论是想生育还是不想生,都有权利自己决定。在婚姻关系中,丈夫的生育权是通过妻子来实现的,只有夫妻双方协商一致,丈夫才享有这一权利。如果妻子不愿意生育,丈夫不得以其享有生育权为由强迫妻子生育。
《婚姻案件审理要点精释》中有更详尽的解释:“男方生育权的行使与实现既然需要利用女方的身体,就应当尊重女方的人身自由权、身体支配权及健康权,两相权衡,女方的权利比男方的生育权具有优先保护地位。因此,生育权应倾向于保护妇女选择是否生育的权利。
事实上,女性可以自行决定采取包括堕胎在内的各种避孕方法,并决定是否让男方成为父亲。”这也就意味着:生或不生,由女性说了算。哪怕妻子擅自终止妊娠,都不构成对丈夫生育权的侵犯。
比如对于吴莹的丈夫申杰而言,尽管他不愿意让妻子冒险,但是他的生育权还是让位于妻子的生育权。为了不让妻子冒险,怀孕前他强烈反对过;妻子坚持怀孕,并坚持到了28周后,他选择了和吴莹一起面对。申杰是有爱也有担当的,但担当背后是无助和无奈。他明白,比起孩子,妻子更重要。
无论男女,生育权不可侵犯,但在生命权面前,生育权应该让位。对于女性而言,有孩子固然是好,但一命换一命的赌注过于沉重;对于男性而言,爱优先于生育,妻子在前,孩子为次。
4
镜头背后的希望
仁济医院的林建华医生在节目播出后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劝退”不是医生的目的,她努力实现的目标和所有人的愿望一样,是“母子平安”。“很多人说看完不生孩子了,我们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育龄女性孕期保健做好,早期发现问题早解决,不会走到这么严重的地步。现在医学发展了,不是说不能生,关键是做好保健工作。”
在节目组主办的线下活动上,纪录片里的另一位孕妇杨彩丽抱着十个月大的孩子回到了曾经住院治疗四次的仁济医院。她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按照医生的方案,她终止了之前的怀孕,先做了心脏手术,康复后最终有了自己健康的宝宝。
"生日"摄制组拍摄这集的初衷是,将埋藏在“生”里的不堪,血淋淋地摆在观众面前,让更多不适合妊娠的女性觉醒,不希望有类似的悲剧发生。
本集导演李闻说:“当然,从纪录片的角度,‘生日’这一集,我们希望把冒险生育‘到底是母性的伟大,还是生命的赌博’这个话题,交给观众进行讨论和反思的。如果有一个女性因为看过这集纪录片而改变了想法,可以挽回一条生命,我们会很高兴。”
李闻在导演手记的最后,写下这样的祝福:
申杰,你也要加油。
希望,你带着吴莹的爱,好好把孩子抚养长大。
希望,更多不适合生孩子的女性能够听林建华主任的话,做出理性的选择。
希望,医学进步,让危重孕产妇的死亡率再降低些。
希望,当不得不抢救的时候,有更多的“母子平安”。
希望,少些指责,多些包容。
希望,每个人都从生日出发,开始我们美好的一生。
正因为生命的降临是如此艰难,所以,每一个生日都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