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旅行青蛙”已悄无声息,《啥是佩奇》爆刷微信朋友圈。
《啥是佩奇》视频很短,只有5分39秒。它讲述了一个扎心的故事:住在城里的2岁小孙子,在电话里随口说最喜欢佩奇,住在偏僻山村里的空巢爷爷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吃不香,睡不着,一早起来,就开始四处打听啥是佩奇。终于,在新年与儿子一家欢聚时刻,拿出了亲自制作的鼓风机佩奇,满足了孙子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一般来讲,对于植入广告的视频,即便感到主题很好,网友怕有当托儿的嫌疑,也就是在少数群里与密友分享,而不会在朋友圈转发。为何《啥是佩奇》却让人们丢掉这个坚守已久的底线,纷纷转发呢?究其原因,这条视频的主题紧紧抓住了社会的热点和痛点——如何在文化差异越来越大的时代,既对老人进行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改造,又不伤害老人那颗脆弱不堪的心。
生活在偏僻山村里的爷爷属于很固执的那种老头儿,他坚持用那款信号很差的老手机,坚持用电话跟儿子交流。这种落伍的生活方式势必导致他与住在城里的儿子交流很少。
被互联网时代抛弃的何止是这位农村老人呢?大城市里也不乏有这样的老人,他们拒绝新鲜事物,一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而这些,恐怕是大多数父母在年老时都会凸显的人格特点,无论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高低。
而那些中年精英,大多集中在生活压力大的城市里,与身在农村的父母见面机会很少,交流的话题除了吃好喝好,甚至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交流的话题。他们和父母一样,想爱对方,却苦于找不到方向,找不到一个点。爱与关怀,就这样被搁置,一代又一代。
于是,当老人不在世了,子女才开始悔恨“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魔咒一般的痛,持续到余生的每一个团聚日,甚至还可以衍生出中年恐老症,害怕自己老了以后,也会像父母一样,在亲子沟通上,与自己的孩子“咫尺天涯”。
如何让老人晚年生活得有趣一些?《啥是佩奇》给出了鲜明的答案:一家人,多交流,多创造聚会的机会。
子女只要多用心找切入点,就有机会改变老人保守而封闭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让他们与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实现无缝对接。
在《啥是佩奇》片尾,爷爷跟儿子一家在看电影,他拿着智能手机接老乡的电话:“我知道啥是佩奇啦!它爹是猪,它娘是猪,一窝猪。”完美的大结局,让网友们带着眼泪笑了。
让老人活得好,活出质量与生命的尊严,而我们,也将一生无憾。
李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