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尽管风雨坎坷,深圳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试验场。它有1979年第一个引进香港的“外资”兴办的来料加工企业;它有1981年在蛇口第一个采用的建筑工程招标制度;它有1983年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全国第一张宝安联合投资公司的股票;它有1985年成立的第一个外汇交易中心;它有1987年第一个土地使用权的拍卖会;它有全国第一个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它还有1990年第一个探索出的国有资产三级授权经营的模式;它是建立劳动服务公司和实行劳动就业合同制的第一个尝试者,是最早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先锋,也是实行党、政、企业分离,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和引进招聘上岗制度的先锋。
为什么英国选择香港,中央选择深圳?
就香港而言,1980年年初,制造业在本地的发展受到空间狭小、资源短缺、成本高涨、竞争激烈等因素严重阻碍。因此,借助珠三角的巨大优势,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迫在眉睫。对于内地来说,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使得资金监管较为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各大金融财团纷纷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并以此为跳板打开内地市场,这对于香港金融中心建设无疑是强心剂。港深两地合作为深圳带来的效益是可观的,甚至是惊人的。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GDP增速只有一年没有达到30%,超出50%的有6年,最高增速为83.53%,平均增速破天荒地达到52.11%。即使上世纪90年代的前5年,其GDP平均增速也高达40.66%。
深圳是如何破解城市发展的财政与税收难题的?
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深圳经过十余年的转型和升级,成功发展成为我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诞生了一批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企业。深圳创新产业的成功,其财政和税收政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财政方面,计划单列市的身份为其争取到了更多的财政分成;税收方面,深圳市为企业和国家税收政策之间构造了一个缓冲区。
为什么深圳的发展好于其他的特区?
2008年,经济学家樊纲牵头,承担了“中国经济特区研究”课题,总结出十多条经济特区可复制的经验。其一便是:在本地人口较少、外来人口较多的地方,特区的成效更好一些。“当人口以外来人为主的时候,本地人的利益格局很容易被冲破,改革就很容易推动。这也能解释深圳一开始为什么好于珠海、汕头和厦门。”与此同时,只要稍微留心广东经济发展现状便可发现,其呈现出以香港为圆心的涟漪,距离香港越近,发展越快。
为什么500强企业扎堆深圳?
深圳总部经济正强势崛起。企业的壮大需要更大的市场平台和更多的创新动能,在深圳既能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又能享受规范的管理环境,适合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是越来越多企业将总部迁至深圳的重要原因。从位于福田核心区的平安金融中心一路向西大约16公里到前海,包括平安集团、腾讯、招商银行、正威国际、恒大集团等商业巨头的总部大楼均分列于这条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