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蔚)昨天本市进行的两场“国家级”考试呈现一冷一热现象。大学四、六级考试考场人满为患,而春季高考则门可罗雀。尽管反差强烈,但都招致亟待改革的建议。
今年下半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考人数为926.7万人。在上海,昨天共有考生30.4万多人,设考点70个,考场10250个,平均每个考场近30名考生。然而,昨天和今天进行的上海春考,报考人数仅为1187人,全市共设55个考场,平均一个考场只有21人。
近年来,尽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明确与是否本科毕业无关,但由于是就业招聘时一块含金量颇重的“敲门砖”,因此报考人数逐年攀高,甚至出现了连考多次争取最高分的“刷分族”现象。英语考试的火爆,也催生了培训市场的迅速膨胀,有调查显示,每名大学生用于四、六级考试的平均花费约在一千元以上。而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最新披露的一项数据,全国业余外语培训市场一年的“产值”至少可以达到150亿美元,已经相当于国内一个中等城市的GDP总量。与外语考试迥异的是,上海春考则在近似“惨淡”中维持,2006年的招生计划数为2725名,到了2009年时则减为950名,去年招生计划又下滑至580名,而今年更是只招区区500人,参加的高校也从去年的8所减为7所。
同样是国家高等教育范畴的考试,冷热不均的背后不难看出导向的差异。对于春考的出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应当允许所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而不是限定在只有往届生才能报考;其次,可允许所有在沪高校以及有兴趣参加春考的外地高校参与招生,与六月份的秋考形成竞争态势。而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熊丙奇也提出,应当将这项考试变成真正测试英语水平的一项社会化考试,由专业的社会机构来组织,像美国的SAT、托福考那样,而不是由教育部门来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