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最喜欢的保障房”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在昨天的相关论坛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规划设计专家、住房保障一线工作人员等各路专家及市民代表热情十足,纷纷对申城保障房建设提出建议。一些市民提出,上海供应的共有产权保障房均为毛坯房。考虑到经济条件较差的市民可能存在装修困难,建议开发商开展前期调查研究,在降低装修成本的前提下,对房屋进行简单装修。
■建保障房“通融”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国预计有近20%城市人口将住进保障房。为了后续几十年的使用,保障房建设应获取确切的住户数据,结合住户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房屋空置,浪费管理资源。同时,考虑到四种保障房类型中动迁安置房的供应最为紧张,专家提议建立保障房类型的通融机制,解决需求差异。
■降低商业贷款“门槛”市保障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的提高,减轻了部分购房市民的还款压力;而在银行商业贷款方面,门槛相对较高。一些市民建议,应适当降低商业贷款的门槛,帮助低购买力的群体。
■社区规划强调“宜居”在保障房建设的前期规划选址时,尤其要考虑住户的工作生活出行是否便利。在小区的设计中,应提倡绿色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理念。有专家昨天指出,目前上海各大保障性住房社区车位空置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在规划阶段,车位问题还有待探讨。
■房型设计继续优化保障房对空间布局合理紧凑的要求比商品房更高,设计时更应突出经济型,充分考虑布局空间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兼顾现代小家庭生活对住宅的多样化要求,为市民提供“好中选优”的房型。同时,考虑居住对象的生活习惯,在门窗设置、管线综合、储藏空间利用等方面,对房型进行精细化设计,在有限的面积中进一步提升房型的性能。单元平面设计中,应减少公摊面积,提高得房率。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在加快保障房建设的同时,交通公建配套设施也能在交房时同步跟上。同时,通过区县推进平台落实医疗卫生、教育等各类市政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计划。
根据这两年开展的共有产权保障房(经适房)申请工作,相关部门总结了市民选房的三大考虑因素:地域,离自己原本的生活工作圈越近越好;价格,考虑自身经济状况,在几处可选房源中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房型,空间布局合理的房型更受欢迎。
目前,“我最喜欢的保障房”设计评选活动越来越受到市民关注,房展会开幕第一天就收到1万多张选票。在评委会综合多方意见,确定评选结果后,将进一步完善现行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求,细化《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内容,提高保障性住房设计水平和建设品质。本报记者晏秋秋实习生何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