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刘亚楼第一次乘坐飞机
刘亚楼说,1名飞行员要飞150至200小时,才能达到作战水平,1所航校能培训60名飞行员。我们现在只有1所航校,远远不够组建空军,当务之急是组建航校,培训飞行员。这时,刘少奇率中央代表团正在苏联访问,请苏联帮助建设空军,苏联同意了。中央在发给刘少奇的专电中,要苏联帮助培训1700名空军人员,其中飞行人员1200名,地勤人员500名。东北航校校长告诉中央军委主席,应该是飞行人员少,地勤人员多,比例1:2比较合适。
8月1日,刘亚楼率领尚未正式成立的中国空军的一个小型代表团,赴苏会谈关于开办航校、聘请专家、购买飞机及相应设备问题。草签协议后,刘亚楼率团马不停蹄地考察了苏联空军总部、飞行航校、航空工程学院、飞机制造厂、飞行部队基地等等。毛泽东说咱们是贷款建空军,花钱买经验,来一趟那么容易呀,得多听多看多取经呀。
来去在苏联境内都坐飞机。刘亚楼第一次乘坐飞机,自然兴致很高。谁知赶上气流,晕机,先食物,后黄水,吐得一塌糊涂。代表团成员、东北航校训练处长吕黎平说:你是要当空军司令的人,可不能这么带头吐呀。
看来这个空军司令还真不好当噢。刘亚楼苦笑着,又哇哇吐起来。万事开头难。
从陆军到空军,飞行员速成训练时间为10个月到1年,距明年夏天解放台湾已经不到1年了。先航校,后机关,除东北航校外的6所航校,从选址、建设到开学,限令1个月。
刘亚楼说:办好航校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总部机关的主要精力要放在航校上,干部调配、兵员调遣、经费开支、物资保障,都要优先满足航校建设。总部也好,航校也罢,有什么困难尽管讲,但是谁也别跟我叫苦说难,要讲这个,当年连陆军、步兵也没有了。咱们有人,只要有人,共产党就什么困难都能拿下。
各航校每天都几十上百地来人报到,大都是从野战军选调的干部、学员。苏联专家也一批批到位了,各航校也全部按时开学了,想到想不到的难题又接踵而来了。
没有专业翻译,不懂航空术语,将“飞机座舱”译成“飞机上的小房子”,“电压”译成“紧张”,发动机“散热片”成了“暖气片”,“飞机在空中做横滚动作”,变成了“圆桶在空中旋转”,苏联专家急得直敲教鞭。学员文化水平本来就低,这么一折腾,就更云里雾里找不着北、摸不到门了。
刘亚楼先在1航校试验,给每个苏联教员配个中国助教、翻译,3个集体备课。上课时,教员讲,翻译口译,助教监听。后来又改为教员先帮助教备课,由助教讲课,教员监听,有不妥之处当场纠正。
堂堂空军司令员,还得管这种事,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可不管行么?
况且他早已管了。
在苏联访问期间,刘亚楼打听到一个叫唐铎的湖南人,在乌拉尔一所航校任少校军械教员。这可是宝贝呀。请来莫斯科见面,谈得投机。回国后报告中央,经与苏联交涉,已经加入苏联籍的唐铎,回到祖国,在著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系任主任。
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王海(上世纪80年代曾任空军司令员),在东北航校时的老师,日本关东军第2航空军第4飞行训练队队长林弥一郎,在辽宁凤城县被俘后被送到沈阳,受到共产党东北两位最高领导人彭真、林彪的接见。
一直在敌优势地空火力打压下的共产党人,最清楚自己急需的是什么,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地向着明天的宏伟目标迈进。
195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10月5日,第二支航空兵部队驱逐第3旅,在沈阳成立。31日,上述两个旅依次改称3师、4师。而在此前的9月17日,空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陆战第1旅,在开封成立。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原准备用于台海作战的年轻的中国空军,转移战场。刘亚楼将“积蓄力量,选择时机,集中使用”的作战方针报告军委,亲赴前线运筹指挥——这里不多写了。
明起连载《猫鼠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