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事聚会。喝了几口酒,在座的一位女子长叹一口气,对周围的当年的同事们说:“快吗?当年我们刚到农场的时候,大家都还是小姑娘小伙子,回城以后,东奔西忙,现在都老了。”旁边响起附和的声音,有谐谑:“老早刚到农场的辰光,毛还没有长齐嘞。”有感伤:“是啊,一眨眼,38年过去了。从80年代下乡知青全部回上海,到现在又经历过时代的多少变化。人生能有几个38年?”在场的大家掐指一算,我们大都是73届与74届中学毕业,当年应届中学毕业生基本上是虚岁18岁,到2011年也都正是55岁。而这个年龄线的女性即使其身份是公务员国家干部,也一律已到退休年龄。于是,在我们这辈人中,在跨入了2012年后还在单位里继续从事正式工作,需要天天上班的,无一例外地都只剩下男性了。
那天晚上聚会尽兴后,大家纷纷互相道别,在夜色中说道“明天还要上班”的大多数是男生。
度过2012元旦假期以后,这些已到后中年的男子汉按照常规起床洗漱,吃过热气腾腾的早饭后,拎着包,走出家门,迎着一轮新的朝阳,继续坐公交车、乘地铁。在上海市中心主要的地铁营运中转大厅,采光明亮且天花板甚高,双排下行的长长的自动扶梯上站满上班人群,远望去如宽银幕默片,缓缓无声下移形同深色之瀑布,以壮视野。在那深色瀑布里,也还有着我们辛勤的身影如若干水滴。我们中间有的男子或者开助动车,或者开着私家车去上班。
晨光给前方的高楼林立的天际线镀上一层参差的亮光,仿佛是一把横置的偌大的钥匙,意味着对未来的探索和努力。使人感到自己的肩上无疑沉甸甸的,青春不再,责任更重,对于社会,对于家庭和孩子,也对于自己。无可否认,当年我们在一起的知青同事中间,也有一些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但是,无论是自己临时设摊卖麻辣烫也好,给物业做保安也行,或者是在路边的大酒楼外面看管助动车和自行车也罢,他们都自食其力,只要不生病,就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一份责任心来换取每天的一份基本的收入,以解决自己的口中食,并且补贴家里的日常生活开销,他们也能供孩子读大学,或许,要求孩子学习更加努力以争取奖学金。懂事的孩子自己在读大学期间,会在节假日自己去做家教等打零工来挣钱,为了孩子的未来,中年男子们都各尽所能地努力工作。对于最基层的普通劳动者来说,其实,吃苦耐劳养活家人也是今世做人的一种幸福。堂堂正正地劳动,以最普通的方式为社会服务,心安理得,继续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