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填报志愿
策划这一活动的年级组长徐建明介绍,在寒假家访过程中,一些孩子兴奋地说起去父母工作场所参观的经历。这启发了她,能否将更多的家长动员起来,让全年级的孩子共享资源。她将这个念头跟同事们一说,大家也都觉得可以一试。
动员令发出后,家长们热烈响应。仅仅一周,就有30余个场所表示愿意接纳学生前去参观。很多家长并非单位管理层,只是普通员工,甚至是朋友托朋友,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各种机会。既有有机农场、中医药博物馆、食品企业、服装厂、饮料生产线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也有模拟驾驶舱、食品检验检疫、航天局等孩子们眼中略显神秘的地方。
目的地有了,学生每人可上网填报两个志愿。一周后,根据孩子们的选择,19个目的地最终确定。
不止走马观花
出发之前,学生们分组做足“功课”,每个小组都有一份三四页纸的记录册,不仅有事先查找的行业知识、背景知识,还罗列了一个个问题。U盘生产线前,同学们惊讶,指甲盖大的小玩意竟然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的加工,他们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如何保存可以不会损坏?”“外形能做到多小,存储量又能到多大?”在徐汇区人民法院,六(1)班男生肖希宇和“庭审纪实”组的伙伴一起旁听了一场经济类案件的庭审。作为志愿者的肖妈妈告诉记者,儿子的理想是做一名律师,得知有这样一个机会兴奋了好久。来旁听前,全组成员了解庭审流程和法律名词,庭审结束后,他们拉着法官问个不休:“法院会对每一起案件留底吗?”“低一级的法院判不了的案件,最高法院一定能解决吗?”
在制衣厂,孩子们第一次尝试按照标准方法折叠包装衬衫,连喊“真不容易”;在模拟飞机驾驶舱,飞行员起飞前细致周详的准备,让学生见识到责任心是多么的重要。
“既让孩子初探不同职业的奥秘,逐步树立职业理想,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徐建明说。一些企业原先有非常成熟的工业游线路,还有很多单位特意为学生们设计参观流程。从前期准备开始,这项活动就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参观归来,孩子们还将通过录像、文字、照片等多种形式整理所思所感,并最终汇编成册。 本报记者 陆梓华